English

虚拟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困境

2002-10-22 来源:光明日报 赵建军 我有话说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赛伯空间和电脑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通俗地说,虚拟实践是指在虚拟世界里所形成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是一种超越现实性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活动。随着电脑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虚拟实践越来越凸显出与现实实践不同的特征,从而引起人的主体性的巨大震荡:一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受到严重束缚。因此,从认识的角度来剖析虚拟实践的特点以及它所引起的主体性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虚拟实践的三大特征

由于虚拟实践的主体是人——机系统,对象是虚拟客体,活动领域是赛伯空间(基于全球计算机网络化的由人、机器、信息源之间相互联结而造就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虚拟空间),计算机和网络是虚拟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系统,因此虚拟实践活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虚拟性。虚拟实践活动的客体和活动领域都是人——机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虚拟”出来的,而且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存在于“虚拟”的赛伯空间之中,因而不会对现实的人和事造成直接的伤害。但是,“虚拟”不等于虚假,也不能等同于虚无,它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实在。存在于电脑网络空间中的虚拟世界,突破了现实的由原子组成的物质时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制约,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虚拟实践活动同现实的实践活动一样,也具有三种形式:认识和改造虚拟客体的活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网络交往实践、虚拟的科学实验。

(二)自由开放性。虚拟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同一般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虚拟实践活动的能动性、自主性、自由度和自觉性要大得多。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计算机和网络也具有主体的品格,起着功能主体的作用。因此,虚拟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计算机和网络同现实的人相耦合而形成的人——机系统。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主体功能不断增强,使得人——机主体在虚拟实践活动中享有更大的主体性和自由度。

(三)超越性和创造性。从功能上看,虚拟实践活动突出地表明了人类实践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创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正因如此,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现实的社会实践,不仅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一个更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且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持续协调地改造客观世界,从而给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环境,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还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并且与现实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虚拟世界。虚拟实践活动就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创造性活动。在虚拟实践活动中,人们可让时间倒流,可深入分子、原子和基因内部等无限小的领域探索其中的奥秘。通过虚拟实践,人们可以在瞬间“走到”地球上任何已经联网的地方,并与那里的情景发生互动。有学者认为,虚拟实践使我们有可能深入理解人类智能的器官基础和感觉的复杂性。这也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周围这个智能的有感觉力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心智和心灵的一种延伸。

二、虚拟实践过程中主体性面临的困境

虚拟实践活动是一种虚拟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客观活动,人在虚拟实践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自由度和自觉性。现实世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束缚和制约在赛伯空间中都不复存在,来源于现实事物的“虚拟客体”不再受现实事物的属性、关系、状态、本质和规律的限制,整个虚拟实践活动也不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在赛伯空间中享有充分的主体性地位,以至人们的主体性在虚拟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然而,虚拟实践在使主体性获得提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困境之一:一些人对电脑网络的过分依赖而面临着主体性的丧失。计算机和网络不仅具有主体的品格,在虚拟实践中起着功能主体的作用,而且还是虚拟实践所借助的物质工具和精神手段。同时虚拟实践的客体、虚拟实践的活动空间也都是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的,甚至虚拟实践所呈现出的内容也决定于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和软件编制的水平。没有计算机和网络,虚拟实践就无法展开;没有虚拟实践,计算机和网络就失去了它们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虚拟实践活动中所拥有的充分的主体自由,一方面忍受着虚拟实践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过分依赖所造成的一些人的主体性的丧失。

困境之二:人的主体能力面临着不断退化的危险。虚拟实践活动的进行不仅需要有计算机和网络中的“硬件”的支持,而且需要一定的“软件”的支持。然而,虚拟实践所需要的“软件”是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家编制和设计出来的,其中渗透着技术专家们的意志和观念,其他从事虚拟实践活动的人只能听从“软件”的指挥和安排,自身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主体性被严重地束缚着,甚至面临着丧失的危险。一味靠别人设计出来的“软件”进行虚拟实践的人,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被“搁置”起来,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辨别能力等主体能力将不断退化。

困境之三:人的理性面临着被弱化的危险。在虚拟实践活动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由“参与人”取代了传统实践活动中的“理性人”。这是虚拟实践活动在主体方面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也表明了人的主体性在虚拟实践活动中所遭受的压抑和束缚。计算机的功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不断增强,而且越来越人性化。因此,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虚拟实践的许多“程序”和步骤可以自动地运行。因此,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以“参与人”的身份进入虚拟实践,人的理性在此被弱化了。

困境之四:人与人之间主体性差异将进一步拉大。虚拟实践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个体的虚拟实践过程来看,虚拟实践是某些人类个体在虚拟世界里所从事的一种内化的感性活动。这种活动只有实际从事虚拟实践的人才能切身地感受到,而其他个体通常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虚拟实践的具体过程及其活动内容。所以,虚拟实践提高和升华的只是实际“操纵者”的主体能力,那些被抛在虚拟实践之外和自身不愿参与虚拟实践的人的主体能力只是间接地被动地通过现实实践而得以缓慢地提高,以至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差异越来越大,势必造成一部分人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困境之五:主体有沦落为工具客体的危险。随着人类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和网络迅速更新和拓展覆盖面,随之而“设计”出的程序软件和应用软件应接不暇,致使人类面临着具有超强功能的工具世界。当人的大部分工作被工具代理以后,主体与全能的工具相比就沦落成一个有缺陷的、无能的人机体。人通过工具代理自己的活动,克服了自己身体的局限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工具代理者的出现恰恰是对人自身的否定,随着庞大工具世界的日益进步和完善,我们会发现人的天然身体和头脑变得越来越原始而简单,主体与工具客体的地位开始颠倒了。人的主体性遭受着巨大的冲击。

目前,虽然人们根据“感官愉悦”原则改造计算机工具客体,使其拟人化、“界面人性化”,使人们对客体流露出恋人般的感觉,致使人们与工具客体呈现融合共生景象。但不可避免的是,无论计算机和网络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差异是不会消失的。

三、实现在虚拟实践中主体性的超越

计算机和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人们的实践领域不再满足于现实世界,必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不断向虚拟世界延伸,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共同成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虚拟实践所引起的主体性变革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们正处于主体性增强和弱化的矛盾冲突之中,其心理和观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致使人们游离于“愉悦”和“失落”的情绪反差状态。如何解决人们所面临的这一困境呢?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论网络世界如何精彩,科技发展多么迅速,也不论认识手段和认识方式如何变化,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是不变的,主——客体的关系地位并没有颠倒。我们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决非人类意识的自然流露,而是为现实服务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不会在虚拟的海洋中迷失航向。

其次,在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虚拟实践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尤其是虚拟实践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它对主体性的影响是空前的。尽管我们难以预测它的未来走势,但它无疑成为人们探讨和关注的焦点。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虚拟实践毕竟不是现实实践,探讨虚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实践,我们必须明辨二者的相互关系,在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中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

再次,建立健全全民的网络应用系统。应该从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入手,把发展网络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的日程和轨道上来。否则,在计算机和网络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任何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和民族都将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国民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的同时又被扼杀在一定范围之内。此外,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正确对待虚拟实践活动中所面临的主体性困境,也是人们解决其自身面临的主体性困惑的有效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