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先哲的生态智慧

2002-10-22 来源:光明日报 黄家雄 我有话说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先哲生态智慧的具体表现。

一、万物一体的生态智慧。在中国先哲的眼中,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类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孔子说:“子钓而不钢,弋不射宿”。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都表明了先哲们万物一体的生态智慧。而在老子、庄子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更为明确与丰富。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些思想,表明了我国古代先哲已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智慧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生而不有的生态智慧。此与万物一体的生态智慧相关联,是中国先哲对天地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的发现。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高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老子提出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老子认为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正是有这种高尚的道德,才保证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这一生而不有的生态智慧揭示的是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对于自然的索取要适度,使自然资源既可利用,又可再生,可持续发展。如果强行占有,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出现生态环境的危机。

三、曲成万物的生态智慧。《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故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强调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要注重对自然的顺应与调适。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变化作出制约,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这是中国先哲闪耀着超越时代智慧之光的生态意识。

四、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和合”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西周末年的史伯告诉世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和十数以训百体……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在此,史伯用实例说明,多样的事物和因素组织融和,以他平他,就达到多样而统一,丰富而多彩;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组合,以同裨同,事物只能同一,就失去了多样性。其揭示的哲理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种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深深影响了历代哲人。“和为贵”、“知和曰常”、“天地和而万物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这些都是其后历代哲人对其作出的认同和发展。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能可持续发展。

五、大壮恒久的生态智慧。《周易》探索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久”和“大”。“大”在《周易·大壮卦》中有阐释:“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固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刚以动”就是发展,发展就大壮,发展大壮是自然变化的法则。“久”在《周易·恒卦》中有解说:“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里所要揭示的道理是,只有“久”,才可以使人类坚持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够达到“大”、“久”?《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综括说,就是具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才能达到“大”和“久”的目标。《周易》还强调这是圣人之智、之德,是圣人之业。

六、循环再生的生态智慧。中国古代先哲在资源的有续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方面,还研究了如何循环再生的问题。如在生物资源上,东周的管仲认为“山林菹泽草莱者,新蒸之所出,畜之所起。故使民来之,因此怜之。”才能使生物资源循环再生。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秦律·田律》中有规定:从春季开始禁止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动兽幼鸟、禁杀鱼蟹。先哲还告诉人们:“用文不掩尽群,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管仲提出了“因地制宜”、“地尽其利”的思想,根据这样的思想,先民在江河湖滩沼泽地开发土地不是填水,而是用沟洫法,并建立起完备的沟洫农业制度;开发山地时,不是平山,而是修筑梯田。在农业生产方面,先民利用先哲“上因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长,五谷藩殖”的自然循环的生态智慧创造出“桑基渔塘”的高效生态经营系统。循环再生的生态智慧使中国古代的物质再循环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获得了科学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