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江开化县实行“驻村医生”制度

探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新路
2002-10-31 来源:光明日报 浙江日报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齐忠伟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本报杭州10月30日电 一边是农民“看病难”,一边是基层卫生院严重“饥饿”,浙江省开化县积极探索“驻村医生制”,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新路,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题。最近,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翻山越岭,深入实地调研后认为,“驻村医生制”形式好,要求在全省推广。

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的开化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也是浙江省20个重点扶持的山区县之一。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传统的医疗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到2000年底,全县80%的乡镇卫生院入不敷出,生存困难。去年,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县卫生系统向农民征集意见,68条意见归纳起来为两点:看病价钱贵,道路远,医生服务态度差,农民看病太难;担心政府对卫生院“一卖了之”,靠个体诊所、村卫生室,农民健康很难保证。

在这一背景下,去年5月,该县开始建立了以“驻村医生服务制”为载体,以个人健康档案为中心,农民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山区医疗社区化服务模式。该模式以乡镇卫生院为社区服务中心,根据每2.5公里的服务半径范围和1500至2000人的服务人口等要求,在各村合理设置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室,形成三级联动的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网络。400多位医务人员分片驻村,3人一组,每月蹲村走访农户不得少于10个晚上,每晚下村工作时间2小时以上,每次户数控制在4户以内。全县150多个医疗小组组成了大山中的“流动医院”。

据悉,到今年10月8日,全县已设置社区卫生中心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8个,建立家庭档案5.65万份,开展社区诊疗7.5万人次,发现疾病58种,发现病人数1.5万人次。“驻村医生制”打破了当地“医不叩门”的千年习俗,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不出家门,不用下山就能看医生。苏庄镇苏庄村44岁的姜志娟两年前患中风,先送大医院,因交不起医疗费而被抬回;接着轻信游医,病不见轻,还花了2000多元冤枉钱。在驻村医生的悉心治疗下,他终于能拄着拐棍走出家门。他逢人便说:“是驻村医生为我设了‘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一年,才使我重新站起来。”

山民发现,上门的医生不但服务态度好,还处处为他们精打细算。同样疗效的药,他们想方设法找价格最低的用,把整袋整瓶的药拆开,需用几粒就配几粒。一次次上门服务,一次次感情的真诚交流,医生与农民的心贴近了,医患关系更融洽了。8月25日,驻村医生张玉英在音坑乡上音坑村看见11岁的程建雄脸色发黄,立即将他带回卫生院检查,这个失去父亲的穷孩子得的是乙肝,卫生院免收所有化验费和住院费,张玉英自掏腰包将384元药费全出了。12天后,小程康复重返校园。当地群众都说,是驻村医生救了这个孩子的命。

山道弯弯手电亮,流动医院下村来。“驻村医生制”不但使该县15万农民基本能及时地看得上、看得起、看得好病,最大限度满足了他们的医疗保健需求,还由于彻底改变了过去坐、等、靠的传统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形成了稳定的并可长期依赖的医患关系。与农户签订的1.1万份社区医疗套餐式的服务协议,使全县乡镇卫生院赢得了市场。过去,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业务清淡,每天门诊只有3.5人的门诊量,医生“闲得慌”。如今医生驻村,人均门诊量达到11人,人人派上用场还忙不过来。短短一年,已有11家乡镇卫生院扭亏为盈。今年1至9月,全县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业务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9%和上升5.45%。目前,开化县已将“驻村医生制”作为党委、政府支持农村卫生改革,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