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笔折射新生活的灿烂阳光

2002-11-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在壮观的大亚湾核电站,在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区的青藏铁路工地,在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和船闸面前……都有知名作家的身影。他们或组织或自发,深入到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国家重点工程。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劳动者素质的大幅提高和观念的更新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冲击和感动着作家的心灵,化作一篇篇、一部部催人奋进和催人泪下的作品……

解放军总后创作室专业作家咏慷去年9月和今年5月两次去三峡,亲身感受到三峡工程的浩瀚恢宏。他说,站在武警水电部队修造的永久船闸和由葛洲坝集团修建的大坝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想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在今天终于开始实施建设的世纪工程,特别激动和感慨。这种种感受化作《寄自三峡世纪工程前线的报告》和《发兵治水》。

正在45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采访的报告文学作家徐剑对记者说的第一个词是“震撼”!他从昆仑山脚下的南口站乘坐铺轨车走了80多公里,来到昆仑山腹地的小南川站。他还告诉记者,9月26日,作为作家他第一个进入了刚刚打通的昆仑山隧道,亲眼目睹和见证这个在高原终年冻土地带打通的千余米隧道的最后10米。在世界海拔最高、纬度最低和终年冻土的地理环境中修铁路,是世界性难题。如果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修青藏铁路是不可能的。另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机械化程度特别高,全是世界一流的设备,突出了知识、技术和专家组的力量。徐剑在青藏铁路的十几天里,常常是边吸氧,边采访,边流泪。他认为这里有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完成采访后,将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青藏铁路的报告文学或电视剧,把祖国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尽可能地反映出来。

小说家、环保纪实文学作家哲夫从关注淮河开始,一直是一位环保和文保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以他挑剔的眼光看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居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说,感受最深的是三峡工程的地下考古研究做得比较好,全国各大考古研究机构和各大院校的专家在三峡进行了大会战;另一个是为了不让中华鲟灭绝,有关科技人员采取了重新建立一个中华鲟的产卵孵化场的做法解决了这个生物保护难题。这说明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机构对文保和环保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才能在花大力气做主体工程时,投放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是国家和民族观念和素质的提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