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

2002-11-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们向肩负神圣使命的十六大代表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党的十五大以来五年的工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妥善处理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问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我们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这十三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这十三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党,伟大的党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建设的党,又是十分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2000年2月,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江泽民同志立足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结合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今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概括、新创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引我们进行新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大地和13亿中国人民心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深深扎根。

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既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把握,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在新时期根本任务的高度概括。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能不能抓好机遇、用好机遇,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发展、加快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盛衰。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坚信,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一定能开成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一定能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预祝党的十六大圆满成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