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式发展哪里来

2002-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杨海娣 我有话说

黑大主楼鸟瞰


进入新世纪,久别黑龙江大学的人惊奇地发现:

黑大变大了:2002年与1995年对比:本专科生由4765增至18733人,增长了394%;研究生由144增至966人,增长了670%。占地面积由1995年的42万平方米发展到了今天的8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1995年的26万平方米发展到今天的近7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了90%和150%!

黑大变美了:绿茵茵的草坪遍布校园各个角落;造型各异的建筑物交相辉映;鳞次栉比的高品位文化景点将校园装点得分外妖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黑大变强了:从1995年到现在,本科专业由33增至51个,增长了55%;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个增至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7个增至36个;教育经费支出由2732万元增至24860万元,增长了566%。

2002年4月,黑龙江大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5月被黑龙江人民政府授予“模范单位”称号,2002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黑龙江大学在2001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的结论。

在短短的几年间,黑龙江大学在凝聚力提升、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黑大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思索更多的则是变化背后黑大人付出的种种努力与艰辛。

构筑腾飞之魂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

回顾黑龙江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历程,黑大人无不由衷地感叹: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黑龙江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出路何在?在1999年黑龙江大学开展的第一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校长、博士生导师衣俊卿教授鲜明地提出了“给更多人受教育的权利”的素质教育观和以围绕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轴心观。

素质教育观念体系包括:通过树立教育市场观念、教育产业观念和国际化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树立大众教育观,充分认识中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使学校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一致地快速发展;通过树立多元质量观,认真研究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下人才培养的多重质量标准,注重教育的个性原则,因材施教,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具有黑龙江大学特色的社会轴心观是指:作为黑龙江省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黑大依托基础学科专业优势,大力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学科和专业,积极推进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兴省思路。这种社会轴心观的办学思路,在积极服务社会,为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同时,也为黑大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2002年,针对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黑大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第二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这次讨论,就如何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及在明确办学思路的基础上,如何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确定改革目标等问题全校师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使黑大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全面确立了素质教育观。

先进的教育理念,给黑龙江大学的腾飞确定了目标,正是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使黑大人具有了全新的办学思路和创新理念,引导黑大始终走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

办大黑大、办好黑大

改革、发展、创新观念使黑大人明确了“把黑大办大,办好,办出高层次、高品位”这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正是这一理念使黑龙江大学扬起风帆,开足马力向着更高、更美的目标迈进!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办大、办好黑大的有力保障

黑大人深知高水平的大学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是不行的。要想把黑大办大把黑大办好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教师特聘岗位津贴制度、博士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苗工程”、“保障工程”、设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站等措施,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

1998年以来的四年间,学校共投入2,200余万元,其中271万元作为114人的特聘岗位津贴;1,336万元重点学科经费用于师资培养和引进人才;69万元作为教师高层次成果奖励费用;64万元资助近400人次的教师到国内外进修、访学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95万元作为外聘教师费用;14万元用于奖励35位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361万元用于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于2001年成立了校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全员师资建设意识”。

经过学校的培养,一大批青年学者和专家脱颖而出,有18人次获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李建中教授获总理基金奖励,衣俊卿、冷伏海教授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范子烨教授和王国有博士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励。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18名,其中,教授144名,副教授397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141名,已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学校建设

1996年,制定的《黑龙江大学“九五”学科建设规划》,确立了以教学建设为基础、科技建设为支撑、学位建设为目标的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分层次、分阶段、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指导方针。校领导班子认为,在学科建设上,学术梯队建设是核心,选好学科研究方向是关键,改善设施条件与学术环境是基础,取得学位点并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重要标志。

在学科结构上,要确立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基础学科为依托的原则,加强应用学科,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高新技术和现代工程学科。

为了落实“九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1998年6月,学校制定了《黑龙江大学关于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的若干规定》,作出了六项具体规定: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现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从相应学科的重点学科经费中资助所需的研究经费;二是设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基金;三是建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四是给予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优惠政策及毕业后的待遇;五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六是加强学术梯队的管理。上述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使一大批年轻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迅速成长。几年来,已有二十多名专家学者成为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涌现一批在学科研究方向上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000年,在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省重点学科的申报与评比中,黑龙江大学共有十七个学科通过审查获得省级重点学科资格,学校对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划拨与省拨经费按1比2配套,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资金必保落实到位,院系为校级重点学科按学校投入不少于1比1比例配套。为“十五”期间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努力,黑大已经构建成一所学科结构合理、专业设置全面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目前,黑大本科专业数量已增加到51个。3个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另有三位博士生导师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36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俄语语言为主的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1个全国俄语中心,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这一系列保障措施为黑大迎接教育部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教学管理科学化、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办大、办好”黑大的有效途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异军突起的学科建设顶起了黑龙江大学快速发展的脊梁。然而黑大人没有沉醉于已取得的业绩上。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上。

1999年以来,黑大在管理体制上采取大胆突破,改变一直实行的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为适应扩招带来的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原有系的规模的不断膨胀,全面推进学院制成为教学改革上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8年5月,黑大在已经建立经济、外国语、法学、化学化工、历史文化旅游等五个学院的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学校所具规模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全面实行学院制的决定。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1999年8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院制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学院制规划和实施方案;经过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了《黑龙江大学学院制规划方案(草案)》。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黑大的学院制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目前,学校已建立起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竞博国际学院、同庆学院等十六个本科学院。同时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此外,还有马列主义教研部、外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军事教研部、信息与计算机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六个教学单位。通过行政能力的下放使教学单位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创造性、主动性;使管理目标更具有针对性,解决了扩招后管理上的瓶颈。

以学分制为主线,贯彻创新教育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与学分制相对应的学年制,只适应于传统文化模式的精英教育,模仿过去、他人的经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缺少了该有的趣味及启发,这只会淹没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一种“对口式”人才培养状态下,黑大又一次开了先河:给学生松绑,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进行学分制改革。

这是一项有关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在已经习惯了原有模式的群体中,则需要逐渐适应的过程及一个不能够太长的磨合期。黑大并没有完全地摒弃原有的一切,而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为框架的学分制。另外,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型原则,贯彻以自主的读书能力、动手能力、技术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性原则,贯彻知识结构和培养规格的个性化原则等,以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黑大实行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跨校选课,教育资源被当作琳琅满目的商品,学分制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了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学分制还对学生的提前及延迟毕业作了相应的规定。迄今为止,黑龙江大学共有5名本科生提前一年毕业,而1996年考上佳木斯大学的刘铁镏,创业后复学转到黑大推迟一年毕业,“如果没有学分制,我肯定念不完大学。”刘深有感慨。黑大把“创业、停学与复学”列入学籍管理规定,真正开创了学分制的新时代。

实行学分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使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化,还充分调动了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纵然学分制和学年制比较起来有着许多优点,但是,直到现在,推行学分制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黑龙江大学结合国情与校情,果断地选择了推行学分制,以达到服务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的。从根本上说,学分制的推行是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正确选择。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自主择业,给予他们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自主的选择课程。市场经济需要多规格、多层次、多品位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学分制从体制上确立了素质教育体系,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

建立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在教学管理质量监督上,学校一改以往教学质量监控职能隶属于教务行政管理部门的做法,将其分离出来,于1998年9月独立设置了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同时,明确规定,它是直接在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下,依靠校级督导团、院系级督导组和学生三级评教体系,对全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自主评估的常设评估机构。这一定位,将评估中心的监督评估职能同教务行政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职能彻底分离开来,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教务行政部门执行职能、监督职能于一身,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不易客观地分析和反映问题的局限性,切实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结论的公正性和评估后下情上达的真实性。2000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十二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其中第十二条要求各高校建立内部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黑龙江大学从1998年即确立了教学评估体系具有超前性。

学校督导团和院系督导组,由涵盖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80%以上是教授的人员组成。同时建立督学制,首席督学由校长聘任,直接受校长委托,全面领导和统一筹划全校的教学评估工作。经严格遴选,1999年3月聘任原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曹林教授任首席督学,四位督学分别由德高望重的已离退休的老校长、老系主任和教务处长担任,督导团成员绝大部分是刚刚离退休的资深老教授、老专家、老领导和各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充分体现了评估的权威性。经过努力探索,现已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评估方案。一是评估主体全方位,二是评估对象等级化,三是评估内容全程化。为加强对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整改与建设的监控力度,学校颁布了《黑龙江大学关于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效保障的若干规定》,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协调委员会,从而使评、督、改、建融为一体,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为避免评估流于形式,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学校将评估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奖金分配、职称晋升、中青年教师的流动、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选挂钩。对不合格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引进教师和留毕业生任教,由督学组织专家进行考核。此举在教师中产生了强大的震撼,促使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评估方案在教师上岗、教材改革、教学管理、质量监督上彻底保障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扩招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以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推动了整体教学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2年,黑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航、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武汉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等八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无疑是地方高等学校的骄傲。1999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组在黑大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黑龙江大学实测调研工作会议”,并由黑大承办了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课题组第二次工作会议暨实测工作总结会议。2001年3月,教育部确定黑大为首批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试点院校,并于年底派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在评估意见中对黑大的教改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给出了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结论。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方针,切实贯彻社会轴心观的办学理念。

为了将科技产业所蕴涵的明确的经济概念引入到科技研究中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促进科技工作的开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发展为轴心”的原则,开发特色研究领域,以特色科研问鼎学科前沿。

从现代高等学校的发展来看,成功的大学在学术方面除了追求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外,大都有独具特色的优势科研领域。“九五”期间,黑大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科研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新举措,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研究中心作为申报机构参加评审。经过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实地考察,最终将该机构列入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使黑龙江大学成为黑龙江省唯一拥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院校。

黑大领导班子认为,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是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九五”期间,黑大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注重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策划,促进中试基地健康发展。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建成电子工程、化学化工、电力控制和软件工程等四个中试基地。“九五”以来,黑大注重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联系,加强横向联合,谋求合作发展。为大庆地区完成了56项课题,合同额达3000多万元。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高黑大的知名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支持优长学科、重点学科主办或承办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

“九五”期间,黑大的纵向科研经费持续增长,达到1189.94万元。其中1998年以来,理科纵向科研经费连续三年突破200万元,创黑大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文科纵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117.4万元。共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近5000项。不但数量多,且水平高,一大批优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有494项成果获国家、国家部委、省市及学校奖励。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编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中国辞书一等奖和第九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衣俊卿、戴昭铭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李建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黑大在第九次省社科评奖中居于首位。

推进开放式办学,走国际合作化办学之路,开拓发展空间

目前,学校已同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特别是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有着密切的文化教育交往。近两年,学校国际交流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已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利兹大学、俄罗斯远东大学、加拿大莱克海德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并先后由黑大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600余名。与加拿大北美文理学院签署了互建分校协议;与美国威尔克斯大学开展了即时交互式远程教学合作。与韩国、日本多家学校建立了互派留学生的合作。1994年成立的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是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负责留学生接收、教学与管理的办学实体,现有长期留学生340余名,拥有高标准的涉外用房近2万平方米。

学校还先后与黑龙江东方学院合作设立了东方学院本科分部;与大庆市、伊春市签署了校市全方位合作协议,并在伊春市设立了伊春分校;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建立了北戴河学院;与黑龙江省公安厅合作成立了黑龙江大学警官学院;与黑龙江省军区合作成立了黑龙江大学人民武装学院;与沈阳军区联合建立了选拔培训后备军官基地。此外,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50余所研究机构。

为发展创造宽松空间

在黑龙江大学,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一切以培养出优秀、合格的社会需求人才为第一要务!换句话说,凡是不利于黑大发展的坚冰必须打破,瓶颈必须畅通!

为了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他们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精减机构,实行“四定一聘”。压缩部处机关编制,精减科级机构。10人以下的处级单位原则上不设科级机构,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经过调整,全校行政机构精减20%,由48个减至36个。确立了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构建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年来调整处级干部290人次。目前,在144名中层干部中,平均年龄45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12人,占总数的7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2人,占总数的29%。在人事管理上,大批清理不在岗人员,1998、1999年,清理除名了139名出国长期不归人员。精减管理人员队伍,精减幅度达20%,分流转岗人员114名,从而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了责任意识,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走了一条创新之路。由黑龙江大学与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共同组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黑龙江省大学城服务集团”,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把黑龙江大学的后勤服务完全的社会化,将后勤管理完全纳入产业化,全部投向市场,全部按企业化管理。该集团下设饮食、维修、宿舍管理、生活服务、开发建设等五个中心和两个室,员工600余人,是按市场竞争机制运作的社会化后勤保障体系。

同样,还是为了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黑大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进程。学校设立常年法律顾问;设立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实行二级教代会制度,定期民主评议学校和院系部处干部;实行校务公开制度,规定了校务公开的目的、原则、内容、形式以及组织领导和监督机制。黑大先后被评为全国及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这里,尤其需要浓彩重笔的是,在黑龙江大学的长足发展中,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活跃在教室里、课堂上、学生的寝室里,是党政工团的齐抓共管,为黑大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党委积极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正常进行,无论在理念更新、教学改革还是科研建设上,给予各项改革措施思想支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为教学科研第一线造就一支具有优良作风的干部。在黑大,各级党组织尤如一个个坚强的政治堡垒,凝聚着每一个黑大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停地开拓、创新!“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在新世纪,黑大人,正以其宽阔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勇于创新的精神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