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与科技工业园区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

2002-11-10 来源:光明日报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博士 许正中 我有话说

20世纪,以“硅谷”、“128号公路”、北卡罗来纳三角、剑桥、筑波等科学园为代表,世界范围内科技产业化最重要的创举就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使人类的发现和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世界各国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尽管组建过程、管理体制都呈现出多样化状态,但其内在的基本要素组成却有着明显的共性,即构成科技工业园基本组织要素的行为主体是企业、大学(含研究机构)和政府。这些科技工业园区集中区域科技经济资源,实行优惠的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大力推动技术发明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科技工业园为产学结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形式:大学和科技界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获得了经济利益,补充了办学与科研经费,同时培养出了一批实践人才;企业则获得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对于政府来说,则增加了就业机会,发展了地方经济。科技工业园就是实现三者合作的一种制度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和生产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这当中,大学是技术创新的源头环节。

一、大学密集区是高新技术的摇篮

知识创新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知识创造和传播领域。近年来知识经济概念的产生,使其延伸到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我国当前发展新经济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这就提出了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合与合作的要求。

推进产学研结合,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商业化。这并不一定是将研究机构办到企业,而是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关键是建立知识创造和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一方面解决好大学和科学院研究课题的商业化价值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好企业敢于向高科技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的问题。

在发展高科技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大学密集区有其独特的优势。

当然,大学密集区成为高科技产业密集区的最重要条件是:地区或城市要首先建立对风险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创新体系,也就是要构架适合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上的创新体系。

二、大学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中的作用思考

如今,大学在高科技园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已被广泛认可。然而,还有一些例外:有些大学处在大都会创新环境的心脏地区却很少发展与科技园区的联系,还有一些大学虽然促成了邻近高科技园区的短暂辉煌,但不久又使其走向衰落1。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与高科技园区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大学在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定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大学作用的宏观视角

创新增长是高科技园区与其它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区别。在它实现创新增长的过程中,有三个行为主体不可或缺。企业是创新增长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财富。政府是创新增长的推动者,其作用在于管理和协调。最后则是大学。对于大学,则确有必要使用“供给资源的有效性”这一概念作为衡量标准,重新评估它的作用。高科技园区对于大学的职能需求有两个层面:第一,大学要提供创新增长的源动力。第二,大学要积极参与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二)中关村内大学资源供给状况的现实分析

“供给资源的有效性”意味着,理想状态下的大学应该在提供创新增长源动力的前提下,不断地扩充实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中关村内的大学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提供创新增长的源动力,相反,大学目前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创新环境的成长、改善,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

1.人才供给的“空心化”状态和封闭式导向;

2.知识与技术供给方面,缺失核心技术,后继动力不足;

3.创新文化培育乏力,对外界的渗透与辐射也存在不足。

三、大学的行为调整

1.当务之急:培育大学内部的区域创新环境

对于中关村来说,当务之急是创立区域创新网络,即在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进行长期合作交流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来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对中关村内的大学来说,当务之急则是营造大学内部的创新环境。这主要取决于三个层面的变革:制度层面、战略层面、文化层面。

2.管理状况的改善

为了更有效地为中关村提供资源与动力,高校的管理体制应该加以改善。首先可以实行扁平化管理,避免各个部门与系统的垂直分割;其次,应打破院系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3.重新定位科研机构的角色

首先,要校正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角色错位。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中,应把企业作为第一主体,高校作为“助推器”式的辅助力量。其次,促使高校依靠外部环境的培育来发展风险融资,进行企业管理,把高校等科研机构管理职能中本来就属于市场的部分归还市场。从而进一步明确高校等科研机构的职能性质,最终建立起一条完整的教育链,使教育与社会政策、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这“三维”环境和谐一致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