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教兴豫的里程碑

2002-11-11 来源:光明日报 文 梁长平 摄影 春亮 耿军 何进喜 我有话说

2000年7月10日,经教育部批准,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河南最有朝气、最具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三所高校——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宣布组建新的郑州大学,这是河南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省委省政府把“科教兴豫”的宏伟蓝图寄托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上,人民把百年的期盼、千秋的伟业寄托在了振兴教育、振兴科技的战略决策上,河南高等教育把沉甸甸的希望寄托在了郑州大学领头雁作用上!这一代郑大人负载着太重的责任和期望,注定是创业的一代、奉献的一代,同时也是实现光荣和梦想的一代。

两年多过去了。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郑大人“没有懈怠、没有内耗、没有浪费时间”,而是以顾大局、识大体的觉悟,以豪迈的情怀、庄严的使命感、顽强的进取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医疗、改革和建设中去,他们以开拓性的劳动、奠基式的业绩,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阳。

顺利解好“两道题”

2002年10月6日,在举国欢度国庆的日子里,郑州大学新校区却一片繁忙,人如织、车如流、花如海、歌如潮。落成不久的新校区宿舍楼在刚刚接纳了7000余名新生之后,又迎来了它的第二批主人——2200名二年级学生。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亚于第一批新生入住。因为他们来自花团锦簇、风景如画的老校区,来自功能齐全、服务完好的生态园区。离开熟悉的教室、熟悉的校园,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和生活,感情肯定一时难以接受。但是站在校园里,你看不到失望和无奈,更看不到抵触情绪,更多的是看到美好的发展前景及与学校风雨同舟的豪迈,听到的是相互勉励的温馨话语。公务繁忙的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校党委书记蒋笃运检查过问着入住的每一个环节,被太阳晒得像铸铁一般黝黑的曹策问校长笑容满面地站在校园里,迎接着同学们的到来。秋风中,学校和院系领导带着辅导员帮着同学们搬运行李、安排住宿、解决困难。那猎猎飘动的巨幅宣传标语和广播里不断传来的《致入住新区同学的一封信》,体现着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和对同学们主人翁意识的高度推崇:“我们将与你们同在,我们将共同创业,共同见证新郑大的辉煌。”商学院的巩慧同学说:“老师什么都给我们说了,这里已经具备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又能亲眼目睹新郑大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感受创业的艰辛和成就感。没什么可说的!”仅仅用了一天时间,2200多名二年级学生就全部平静入住新区,又一次实现了重心转移、布局调整和深层次融合。体现了郑州大学出色的组织能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重大作用的一个缩影!

早在合并之初,当机构重组、干部调配、专业调整、学科融合、制度建设、新区规划、后勤改革等一系列繁重的任务接踵而来时,学校领导头脑清醒、步伐沉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师生的头脑,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统一思想,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融合、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党委向全体干部教师提出了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中心意识、责任意识的明确要求。号召大家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体制改革的意义,真心实意地支持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快进入角色,坚定不移地为推进学校的融合、改革和发展而努力工作。党委书记蒋笃运在一次班子会上语重心长地提出了“解好两道数学题”的深层次思考,给全体干部极大的震动和启发,也为今后郑大的融合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说:三校合并1+1+1=1、1+1+1〉3。前一道题是指三校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道题解好了,就能把各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迈进;后一道题解好了,就能在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大大高于原三校的简单相加。

1+1+1=1是前提、是基础,1+1+1〉3是效果、是目的。为解好这两道方程式,党委和行政带领全校师生认真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反复研究领会省委、省政府关于合并组建新郑大的意见,密切联系实际,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师生,用新郑大美好前程鼓舞师生,用建功立业的成就感激励师生,用主人翁的责任心和艰苦创业精神动员师生。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建设新郑大、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豪情。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决心以自己的出色成就为新郑大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为实现河南几代人的梦想发挥光和热!校长曹策问率先垂范,他号召干部在重大关头或面临困难的时候,要经受住考验,要表现出一种气概,要“有眼光、有决心、有办法”。为全校树立了榜样,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敢于吃苦的管理干部队伍,一支兢兢业业、奋力攀登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支爱岗敬业、勤劳朴实的后勤建设队伍。

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结果。学校会议室的灯光常常是彻夜通明。新郑大的决策者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起不稳定的因素或挫伤干部师生积极性的细小环节,力争把工作做到最细、最深入、最完善。“四大重点工作”如期完成,而且还相当漂亮:干部竞争上岗,分三批完成,不仅没有产生离心力,并且还教育了干部、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学科融合最难,但我们知难而进、谨慎操作,分三批对13个重复专业进行了合并调整。2900名学生和1000多万元仪器设备的跨校区搬迁全部是在假期完成,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坚实,后勤集团的成立及正常运转标志着后勤与学校的成功剥离;新校区建设第一期工程8.4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和7.7万平方米的理工教学组团,从开工到投入使用只用了短短的9个月时间,创造了惊人的“郑大速度”。目前,近万名师生在新校区安居乐业,学习、工作运行良好!

两年来,学校深入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和“三育人”、“两创两争”活动,召开了第一届“双代会”,选拔了32名优秀干部外出培训,选派了58名优秀干部奔赴农村参加驻村工作,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修订了90多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001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是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在迈向国内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形成了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讲团结比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四种精神是郑大宝贵的财富,是无形的资源,是千顷大厦的基石,是郑州大学腾飞的不竭动力源泉!

进速放在最优档

郑州大学的发展牵动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他们时刻关注着郑大的建设和发展。2001年5月18日,李岚清副总理视察郑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学水平,形成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李克强省长2001年6月6日到郑大新校区现场办公,更是饱含激情地说:“把郑州大学建成全国重点大学,真正迈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这对于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落实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克强省长的讲话精神,学校明确提出了争创全国重点大学的口号,确立了“三高”、“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即“高质量的教学、高水平的科研、高效率的社会服务”和“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党委和行政树立了更加开放的教育观,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在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机制、社会服务、行政管理、民主决策等全方位进行理论研究和改革创新。边融合、边改革、边建设、边发展,取得明显效果。

教学方面,为促进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学校从2001级本科生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采取弹性的学习年限和标准学期。制定了以公共基础课程为第一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为第二平台的教学计划,大大增加了选修课比例,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试行七年制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对基础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即主讲教授制,全面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基础课教师实行资格审查制,以保证主讲教师具有一定的讲课经验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检查和评估,对院系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保证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建立了网络化教育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籍管理、教学调度微机化,并利用校园网实现了网上选课、评教、成绩管理。成立了新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建立了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动态监控之中,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增设了音乐、美术专业。每年向基地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配备有5个报告厅和展室、5个多媒体教室。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办公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原文化为切入点,建设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基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非基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探索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主修与辅修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提高师生素质与提高学校整体文化品位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五结合’工作经验”。定期开展“名人名家系列讲座”、“名著导读系列讲座”、“高雅音乐欣赏”、“科技文化节”等特色活动,风靡校内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实践着教育的创新。

在科研方面,确立了“以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承担高层次科研任务为龙头,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开发、成果推广,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发挥学科优势,深化交流渗透,实现科技和人文互动,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指导方针。合校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0多项,争取科研经费1亿多元,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60余项,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150项。凝聚了一大批的科研人员,初步形成了学科布局合理、人才结构优化、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经费稳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2000年SC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居第54位,国际论文引用量在全国高校居第41位。仅2001年就有2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一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与神马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三峡考古等一大批重大横向科研开发项目进展顺利,与安阳市人民政府、睢县人民政府、郑州卷烟厂等开展了全面合作,科技下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水平、成果转化和带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新增硕士点19个,同时获得工商管理(MBA)和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新增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学校重新组建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重点学科管理暂行办法,启动贴息贷款,与33个省级重点学科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去年,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实现了零的突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实施高层次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11工程”也圆满完成“九五”期间各项建设项目,整体通过国家验收。

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过慎重研究和充分准备,制定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方案。并于2001年12月试行岗位津贴制度,拉开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学校制定了2001~2005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利用地处中原的优势,引进博士124名,资助定向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42名,安排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461名,晋升教授97名、副教授227名,遴选硕士生导师243名,博士生导师31名,加强了对享受博士津贴的160位教师的业绩考核,对新引进的博士进行外语述职和答辩。设立“教授工作室”等。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我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均发生可喜的变化,形成了一个40岁左右的骨干教师群体。教师思想稳定、工作环境良好、个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学生管理方面,随着四个校区的同时开课,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学生管理模式开始运行。学校领导轮流带班,院系领导靠前指挥,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各种学生社团发挥优势,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机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立意识,学校在开通“绿色通道”,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诚信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提出了“两个鼓励”的口号,即鼓励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起考研究生的信念,向高层次迈进;鼓励贫困生用劳动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开展勤工助学。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宣传,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广泛挖掘资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仅在2002级新生中就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近千个,占新生总数的百分之十还多,月发放勤工助学金额八万元左右。“两个鼓励”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教”与“学”的领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崭新理念。

另外,在党建、干部培训、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网络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内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软资源的“强强合并,走向更强”的目标。

辉煌在未来

李岚清副总理在去年视察郑大时说“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首先要把教育搞上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并表示郑州大学的发展,要靠教育部等部委的支持。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重点支持郑州大学的建设,出台了相关倾斜扶持政策,并一次性安排了专项资金4500万元,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省委、省政府更是视郑大为“宝贝疙瘩”,陈奎元、李克强、李成玉、王全书、陈全国、贾连朝、张洪华等领导到郑大现场办公,指导工作。10月9日,就在郑大新校区开课的第二天,省长李克强和副省长贾连朝再次来到郑大,认真视察了新区的教学、生活设施,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对郑大出色的组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李省长说:一流大学的形成对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标志;河南是人口大省,要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要在我省至少确立一所全国一流大学,使之成为集知识、信息、创新功能为一体的中心,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郑大寄予厚望!”李克强省长的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语重心长,凝聚了多少人对发展河南高等教育的希望和振兴河南的梦想!对我们来讲是压力更是动力,是鼓舞更是鞭策。曾几何时,“得中原者得天下”是我们永远的自豪和骄傲,而如今我们落后了,要迎头赶上就不能走常规发展之路,必须高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走教育兴邦、科技兴省之路。被机遇的风浪推上历史潮头的郑大将和兄弟高校一起承载河南的进步和发展,将为乘风远航的中原巨轮提供不竭的动力资源,将责无旁贷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对于人口大省、经济和教育弱省的河南来说,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责任重大,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深远!

办好郑大,绝不仅仅关乎郑大自己的形象!我们不能失败,必须团结协作、开拓进取、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目前,郑大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有省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散落在美丽的校园,更像是耀眼的星辰,构成我们头上的光环。但是怎样将它们聚拢起来,形成合力、形成资源,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一项无以伦比的艰苦事业。就像建造一幢高楼,有了材料、有了蓝图,关键是工艺;有了技术、有了设计,核心是指挥、协调和操作。新一代的郑大领导人,义无反顾地要担当起工程师的重任,担当起指挥员的重任,担当起奠基石的重任,担当起继往开来的重任。

“公生明,廉生威”。各级领导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郑大人,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员工。在我们的周围,在美丽的郑大校园中,你随时可以发现为新郑大的建设和发展而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例:有的人抛妻舍子、丢掉优厚的工资待遇,不远万里从国外回到母校工作;有的人被几大公司相邀去当工程师、副总裁,而不为利动、不肯舍弃耕耘多年的三尺讲台;有的人昼夜工作在办公室、实验室,从没有一丝怨言;有的人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工作,只为了心中那一份诺言;高职低就、欣然从命,转换岗位、慷慨以赴,披星戴月、工地为家,双双加班、子病难顾……

在郑大,在如火如荼的快节奏、高效率、满负荷的工作中,有多少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主刀医生累垮了身体、躺倒在医院?又有多少教职工年纪轻轻就患了颈椎病、腰痛病、头痛病?还有多少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奉献着,以他们的忠诚铸造着郑大的精神和灵魂!新郑大组建以来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打造高校和学科品牌的过程;就是郑大人高举旗帜,高扬主旋律,塑造校园精神,昂首阔步、开拓进取的过程。到基层来走走吧,你会实实在在地感到一种发自人们心灵最深处的进取意识和工作热情,听到一种像远山回响一样的声音在呐喊,看到一幅只争朝夕、勇往直前的壮丽画卷!这就是郑大精神,就是人们心中那崇高的信念支撑,就是合校二年多来的忠实实践!

如今,作为大学城主体的郑州大学新校区,正以秀美的姿容拥抱着入驻的万名师生。第二期建设项目将于近日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达40.3万平方米,包括12.8万平方米的中心教学区、3.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5.5万平方米的实验室、3.2万平方米的综合管理中心、以及15万平方米的二期学生公寓及配套设施。与此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建设的教师生活园区首批600套公寓也将于年底动工。到2003年暑期,学校将完成各类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一、二年级和部分三年级本科生及校部机关、部分公用设施将进入新校区。到2005年,总体建设形成规模,学校主体进入新校区,一个可容纳5万名本科生、3000名硕士生、300名博士生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态化、智能化的现代化高校园区将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郑州西部。郑大人深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省亿万人民作为坚强后盾,有一代代郑大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奋力拼搏,一定会肩负起时代的重托,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大学,为河南省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