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富有绿城特色的中国民族文化重要城市迈进

2002-11-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

作为祖国南疆的边陲重镇,南宁见证了1680多年的风云沧桑。从顶狮山贝丘遗址的发现,到象征壮族灿烂文化的铜鼓与壮锦;从昆仑关抗日战场旧址,到流传南宁乡郊几千年且被历史学家誉称为活化石的师公戏……都无不承载着南宁久远的文明史,折射出南宁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这里还聚居着壮、苗、瑶、侗、仫佬等30多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文化内涵渊远流长、韵味悠久。

进入21世纪,南宁人以对“三个代表”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在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创建“中国绿城”的同时,充分发掘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少数民族和南方特色的文化优势,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通过树立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探索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先进文化的路子。

南宁,正在阔步向富有绿城特色的中国民族文化重要城市迈进。

用文化的思维指导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21世纪的城市,是有个性、有特色的城市。

南宁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中国绿城”,作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一目标立足于南宁的特点和实际,着眼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促进城市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创建“中国绿城”,无疑将对南宁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南宁的城市形象战略。而城市形象问题,实际就是城市的文化形象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南宁人用文化的观念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在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方面下足工夫。一方面,通过立法,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保护,把建立和完善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留足文化设施用地,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在保持南方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特点基础上,追求“大气、洋气、雅气”,力求把民族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做到既尊重民族文化的传统延续,又体现现代意识的创新。

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绿城为特色,以丰富文化内涵为重点,中国绿城、壮乡首府总体形象已经渗透到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等各个领域,南宁城市的文化品味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实施亮化工程,城市主干道民族大道、江南大道两边的重要建筑、灯光灯饰、绿化美化、广告牌,无论内容和色彩,都更显城市个性。

民族广场,朝阳广场,南湖广场等一批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南宁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人文和自然景观。

南宁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以及青秀山风景区、邕江两岸改造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出精品、上档次、造品牌、创特色”,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请国内外著名的设计专家设计,以充分与国际潮流接轨。

旨在保护环境的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和宁静工程的实施,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扩大城市绿量;绿色社区、绿色街道、绿色庭院、绿色景区的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城市活力。目前,南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38.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10平方米,已经走在了国内同类城市的前列。

城市布局灵活多变,道路因山就势,建筑高低错落,色彩淡雅明快,鲜花绿树环绕,所有这些,正日益烘托出南宁城市文化整体风貌,那就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今,徜徉在南宁的街头,是“人在城中走,心在绿中游”,富有绿城特色的文化气息,使人驻足陶醉、忘返流连。

用大文化的观念塑造人的心灵

不久前,一个向南宁市南湖南广场捐资捐树的活动,在南宁引起热烈的反响。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收到800多万元捐款;

为回收废旧电池,倡导绿色环保,南宁市民主动在全市的街道、社区设置了2700多个废旧电池回收箱;

在新阳社区,89岁的孤寡老人梁新阿婆家每周都有不知名的志愿者上门来给她换煤气,洗衣服,擦窗户……

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人们的身边悄然发生着。今天的南宁市民正变得更环保,更爱绿,更懂得文明生活,更有爱心。

造就绿城文明,是南宁创建“中国绿城”的奋斗目标。“绿在眼中,更要绿在心上”。南宁人认为,文明本身就是一种“绿”,真正意义的“中国绿城”,是与市民心中的“绿”密不可分的。这样,南宁市在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中,树立了大文化的观念,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统一起来,在重视城市建设、人文景观、绿化美化等城市外部形象的同时,更重视市民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精神风貌等城市的内在形象的塑造。

从“三个一”到“五个进”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现了南宁人对此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实践,让南宁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1998年,南宁市在城区以“三个一”(即摊前一个垃圾桶,街头一个交通岗,路上一辆出租车)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化了市容环境,倡导了一种文明的风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南宁的经验得到中央文明委、中宣部的肯定,通过各大媒体的宣传,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反响。

紧接着,在巩固“三个一”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按照“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充实内容,寻求突破”的工作思路,从1999年开始,又开展了“文明新风进社区,优质服务进网络,群众文化进广场,园林绿化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创建活动。通过拓展“五个进”,进一步优化南宁的软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优质服务氛围,推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去年10月以来,南宁市文明新风进社区活动成效卓著,150多个社区达到或超过了市委原定的建设要求。同时,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今年2月份,市委举办了“广西道德建设年暨南宁四进社区启动仪式”,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学雷锋、树新风”的高潮。以此为契机,优质服务进网络活动也及时拉开序幕,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的成功试行,更好地解决了市民的应急需求;窗口服务行业水平的提高,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示范街、示范店等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大提升了南宁市民的文明水准;而作为一个“骑在摩托上的城市”,过量的摩托车已经成为南宁交通和环境的羁绊,在去年“限摩”、“禁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南宁市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更加凸现了市民共建绿城文明的主人翁精神。

一叶能知秋,患难见真情。南宁市民良好的文明素质,在去年7月的抗洪抢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面对64年一遇的肆虐的洪水,南宁36万军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导下,以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上大堤与洪魔展开了14天坚苦卓绝的殊死搏斗,终于取得了这一场规模空前、气壮山河的抗洪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涌现出了军人楷模杨观先,感天动地的“兵妈妈”,夫妻、父子一同上前线等可歌可泣的生动事迹,铸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南宁抗洪精神,绽放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

风正一帆悬。今日南宁的精神文明建设,肩负着江泽民同志“团结奋斗,振兴南宁”的嘱托,开始了又一轮新跨越:市委、市政府决定用15年时间,实施以“中国绿城”为载体的区域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前5年,以营造绿色环境,建设绿色通道,培育绿色文化,造就绿城文明为支柱,构建“中国绿城”的基础框架,初显“中国绿城”的基本雏形。后10年,绿色环境、绿色通道、绿色文化、绿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实现“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目标,打造南宁“中国绿城”的知名城市品牌。

打造绿城文化品牌

南宁市委、市政府认为,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魅力,特色文化是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因为,鲜明而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往往能超越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规模,使之在对外开放中更具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他们从边疆少数民族特点出发,发挥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创建中国民族文化重要城市”的文化发展思路,通过集中优秀人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文化项目开发建设,特别是文化精品的创作攻坚,成功地打造出了一系列富有南宁自身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绿城文化品牌,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舞剧《妈勒访天边》等为代表的系列文化精品、以广场文化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等。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壮族“歌圩”是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南宁通过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将“民歌文化”发扬光大,让人们在想起久违的刘三姐的时候,自然地把民歌——民族——南宁联在一起,在人们心中清晰地形成了一个民歌圣地的形象。

继1999年成功举办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后,2000年的民歌艺术节盛况空前: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2000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同期举行,“两节一会”交相辉映,丰富了民歌艺术节的内涵,扩大了节庆活动的影响,探索了“以节兴市”的新途径。全国48个民族以及13个国家的艺术家云集南宁,参加这一国际民歌的盛大节日。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在全国引起轰动,期间各种文艺演出146场,参加演出的演员有5万多人。

2001年民歌节期间,南宁又一次成了民歌的海洋。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也同期在南宁举行,参加此次盛会的22个剧种、36台剧目在这里争奇斗艳,装点南宁绿城,飘香九州方圆。

如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内六大文化节日之一。南宁,当之无愧地成为天下民歌的乐园。悠悠民歌传出了壮乡南宁的知名度和开放意识,加快了南宁向中国民族文化重要城市目标迈进的步伐。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大地飞歌的震撼力和轰动,令海内外对广西和南宁刮目相看。尽管如此,南宁人心中总是怀着一个未了的艺术情结:南宁不但要成为艺术精英荟萃之地,而且要成为艺术精品孕育之乡。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由南宁艺术剧院创作生产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终于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南宁人献给新时代的民族艺术奇葩。

《妈勒访天边》讲述壮民族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阴暗和寒冷封锁了壮人的家乡。为了邀请太阳,一位年轻美丽的孕妇带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肩负父老乡亲的重托,到天边去寻访。她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即使自己走不到天边,也要孩子继续走下去……专家给予《妈》剧极高的评价。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副书记、著名舞蹈评论家史大理说:“《妈》剧是舞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堪称新世纪舞剧创作的标杆。”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在观看了《妈》剧第三次公演后说:“什么是迎接21世纪的舞剧形式?怎样进行创新?《妈》剧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民族舞剧的美学思考。”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该剧获优秀剧目奖。在第二届全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该剧捧回了“金荷花”奖及6个单项奖。

感人的情节,精美的形式,全新的视觉,全新的感受,也激动着每一位观众。《妈》剧在无锡、宁波、深圳、香港等地演出,无不受到欢迎和关注。在宁波演出时,黑市票价翻了番,仍然场场爆满,不少观众从上海、杭州等地赶去观看演出。为此,《妈》剧荣获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宁波市长奖。

此后,《妈》剧两次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盛赞,被誉为目前中国最好的舞剧之一。还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等。

《妈》剧的成功缘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精品生产的理解和重视。他们认为,文化精品在鼓舞人、教育人、启迪人、塑造人的同时,能形成并提升一个城市不朽的艺术影响力,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正是通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水平的作品在南宁不断涌现:如获曹禺戏剧奖之剧目奖的粤剧《月到中秋》、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乡村社戏》、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电视剧《走过秋冬春夏》、获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中国电视星光奖的音乐电视《爱我中华》、分获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舞蹈比赛第一名和第二名的独舞《姑娘不穿鞋》、《网娘》、歌曲《大地飞歌》等等。这些优秀作品载着南宁城市的名字传遍国内外,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南宁。

文化的根在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参与。为此,南宁市近年来把广泛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年年有主线、季季有重点,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2001年以“新世纪绿城风采”为主线,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广场文化活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02年又以“绿城颂”为主线,1-9月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1300场次,参与单位1900个,参加人员43000多人次,观众136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为了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档次,南宁市宣传文化部门还专门组织专业团体进入广场演出。各专业剧团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演出,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而交响乐优美的旋律,更是把广场文化和高雅文化结合起来,既提高群众的文化品位,又提高了广场文化的水平。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广场文化的社会效益,纷纷要求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不少企业或带着自己的艺术团,或邀请一些艺术团在广场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企业形象和文化。企业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场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得益彰,企业乐意,群众满意。

积极健康的广场文化活动,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营造了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广泛开展。全市形成了以广场文化为龙头、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展的良好态势。

用经济思想来抓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除了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积淀以外,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和经费的投入。

在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南宁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力度,每年力争推出1—2名在全国、3—5名在广西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主持人、播音员,同时积极抓好文化管理干部和文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先后选送了近2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剧学院进行为期1-2年的进修。通过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支门类较为齐全、阵容比较完整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目前,南宁文化系统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占到30%左右。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市财政千方百计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南宁书城、南宁图书馆建成后,总投资约9000万元的南宁广播电视中心和投资上亿元的南宁新闻中心两座现代化、智能化的大厦也相继建成使用,成为南宁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南宁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设施也将于近期陆续完成。

但是,对南宁来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是,如何立足于南宁市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事实,去寻找快速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水平、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南宁人的体会是,要用发展经济的一些思想观点指导文化建设。

——集合全国的人才资源,借助外力,为我所用。即,在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面向全国,邀请名家高手参加,以一流的创作,打造一流的名牌,形成一流的影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正是借助中央电视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媒体优势,网络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参与,才把民歌节办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节庆;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正是邀请了全国一流的导演、编剧、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及演员,才保证了艺术创作的高水平,更重要的使本地文艺人才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文艺队伍得到极大的锻炼;“绿城颂”、民歌节一系列歌曲和音乐电视的创作,也正是借助全国的人才来写来唱来拍,借名人效应宣传南宁,使南宁成为全国人才都想来愿来的文化热点城市。

——把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与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长率同步增长。近些年,南宁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都把文化事业经费作为一个重点来考虑,每年投入均超过2000万元。其次是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创作,支持宣传文化事业的重点工程。对重点文化项目,在保证一流水平的基础上,确保经费投入。如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音乐电视《爱我中华》、《大地飞歌》通过大投入,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的项目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市场运作和各种渠道筹措文化发展基金。这在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时,就已进行“以节养节”的成功运作。积极探索节庆活动的市场运作模式,遵循市场运作规律,通过有价票证的使用、赞助回赠、广告等方式,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随着民歌节成为品牌,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今年的民歌节市场化运作又有了新的突破:采用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新路子,实行民歌节组委会领导下的专业公司经营与部门负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协调领导,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社会效益第一的同时,争取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民歌节作为一项文化产业,还带动了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逐步成为南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文化优势促进城市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南宁在营造绿城文化环境、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同时,对外开放也随之迈出了新的步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和经贸活动,走出一条“以文化优势促进城市发展”的新路子。

这些年,南宁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0年迪拜国际居住环境良好范例”以及“全国‘两基’达标先进城市”等称号,2002年1月,又成为荣膺首届“中国人居奖”的5个城市之一,2月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十佳城市”……

城市环境的改变,给南宁的经济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推动了经济发展由一般城市经济转变为绿色经济。近几年来,南宁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发绿色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污染少、耗能低、产业关联度高的绿色产业,通过“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集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它的成功举办,首先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1999年民歌节经贸洽谈会,正式签定合同117个,总投资36.85亿元,商品展销签定成交金额34.5亿元;2000年配合自治区举办的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正式签定合同146个,总投资50.81亿元,商品展销签定成交金额34.5亿元。

更重要的是,文化活动的成功,让世界重新发现了一个开放的南宁,也让南宁重新认识了世界。位于中国华南沿海和西南腹地两大经济结合部的南宁,是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是南贵昆经济带的重要城市,通过实施“借粤兴桂”和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还将成为中国联结东盟各国的“桥头堡”。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一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文化盛会,不仅促进了南宁与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对外经济交往的窗口和舞台,使南宁更加重视并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大开发、大开放的姿态,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投资的热土。近两年来,南宁市共签定项目合同数、总投资额、引进资金数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签约项目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旅游、房地产、环保、生物化工等。许多投资商正是通过民歌节了解了南宁,产生了投资的欲望和冲动。许多人第一年来看,第二年来洽谈,第三年就来投资。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连年位居广西前列。

一个城市好比一个人,精神是其灵魂。而在一次次文化盛会中,南宁人在塑造“改革开放、文明礼貌、办事认真、奋勇争先”的新形象的同时,也激发和弘扬了一个城市的精神,一种被江泽民同志表述为“团结起来,振兴南宁”的精神。而这,正是激发南宁人民在新世纪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

有理由相信,随着南宁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的不断增强,其经济发展也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城市化的21世纪,昂首阔步、迎风飞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