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教育创新

2002-11-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汪大勇 张传亚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是党新世纪新时期的政治宣言和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谈起学报告的体会,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感触颇深。

她说,聆听和学习了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深受鼓舞和教育,感到非常振奋。报告通篇贯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根主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她认为,报告有以下特点:一是主题突出,旗帜鲜明,目标宏伟,任务明确,反映了全党的意志,体现了人民的心愿,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二是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五大以来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绩和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理论财富,对党和国家今后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后,将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意义深远重大;四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精神;五是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六是要求全党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陈至立长期担任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她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走过的艰难历程记忆犹新。她指出,回顾13年前,当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受命于危难之时。今天我国社会安定,政通人和,这样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把握全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

结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陈至立代表说,13年来,广大青年学生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和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高校连续13年保持稳定,为全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广大师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光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1990年,高校学生党员仅占学生总数的1%左右,现已达到8%,有的学校高达15%。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达28%。

陈至立代表进一步指出,13年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全面推进,是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回顾13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陈至立深有体会地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党中央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关键;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实际出发,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阵地和高校理论阵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谈到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她说,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的光荣使命。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和鞭策,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陈至立强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要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性,为全体人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改革课程、教材,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终身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型社会”;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教育发展的法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