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秦大河 从冰川学家到气象局局长

2002-11-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秦大河,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著名冰川学家,中国科技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947年他出生于兰州,1965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71年分配到甘肃省和政县任中学教师,1978年5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1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雪应用物理室兼极地冰川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越冬长城站站长;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中国代表、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90年,他随“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徒步走过南极,成为中国横穿南极第一人。在喜马拉雅山的科学考察中,这位具有丰富青藏高原考察经验的科学家突患脑水肿,后来居然生还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被医生称为医学奇迹。正当他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时,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局长,5年后又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

谈起冰川学,秦大河说在1965年报考大学时,自己本来希望学习数学或物理专业,可是由于报考地学专业的人太少,最后被分配到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既然祖国需要,他就勇敢地接受了祖国的挑选。后来在施雅风和谢自楚两位先生的影响下,他把冰川研究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那时,全世界进行冰川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在中国不过几十人。进行冰川学研究意味着长期的野外考察,冰川学家们的常规工作环境是置身于冰冻圈中,趴冰卧雪,面临着寒冷、低压和缺氧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对身体的慢性损害:吃不下、睡不着、嘴唇溃烂、全身浮肿,还要面对雪崩、泥石流的威胁,暴雪中的迷失,经常遭遇生死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

秦大河对“艰苦”的理解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地学工作者,自从我选定干冰川这一行,认定了就得爬山,就得风餐露宿,就得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生活。只有在苦难中,人们才能认识自我,事业的乐趣也就蕴藏在这艰苦之中。”

2000年12月,秦大河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从一位科学家到一位政府官员,从冰川学研究领域到气象、气候工作领域,角色转换了,地位变化了,可秦大河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没有变。

“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测地。”这是秦大河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思考后,为中国气象业务提出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气象业务将由传统的气象预报领域向更为广阔的气候系统领域跨越。到那时,气象部门将为公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预测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各个分支系统;除了对温度、降水、风等进行常规监测外,还将预测地面环境对天气的影响,并由现在的短期预报拓展到跨季度、跨年度的气候预测。因此,他领导中国气象局在工作思路上实现了“四个转变”:从单纯拓宽服务领域向拓宽基本业务领域转变;打破部门界限,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打破学科界限,向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转变;从单一气象业务向科研、业务、服务有机结合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之成为全中国的气象局,而不仅仅是部门的气象局。

秦大河表示,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今后的工作中中国气象局将坚定不移地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国家需求,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大力推进改革,积极稳妥地向气候系统领域拓展,更好地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服务,为国家和国防安全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