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沈鹏:甘随孺子做黄牛

在党的关怀下
2002-11-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建 我有话说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沈鹏先生,思绪仍然萦绕在家乡的故土,驻足在40多年前离别的江阴南菁中学。

“我刚刚从家乡回来,南菁中学120年校庆,我回去看看。建校120年的中学,在江南也不多见。”1948年秋,17岁的沈鹏从南菁中学毕业,赴南昌读大学。母校南菁中学那座灰砖二层校舍,成为他记忆中一幅永久的画面。

如今,当年南菁中学走出的翩翩少年,已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书法家。此番,沈鹏为母校带去了他的一份厚重的心意。他在母校设立了奖学金,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数十年收藏的书画、文物捐献给母校陈列。“这些书画、文物放在家里,我一个人看,现在大家看,物得其所,我也放心了。”

关于沈鹏,知名度最高的是他的书法造诣。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书法以自身的特色光耀书坛。赵朴初先生曾赞扬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启功先生评价道:“仆获交沈鹏先生逾三十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次之,是他在诗词创作上达到的境界,已有两本诗集面世,在文化界得到佳誉。作为书画评论家,沈鹏也享有声誉,而且著述颇丰,先后有两本结集出版。然而,多数人却不知道,沈鹏干了一辈子的职业是编辑。这情形正应了那句老话:“编辑工作是为人作嫁。”

在先生的书房里,交谈,伴着茶香。先生的颈上,一条花色素雅的真丝围巾,手上,一把紫砂小壶,人清瘦,透着儒雅。面前的他,心静如水。读了先生的诗词,我才知道,那平静的外表下,跳动着怎样的一颗心,那是一颗充满激情的心。非此,不会有那样充盈的情感结成的诗之花在他的暮年盛开。顺着这条激情流淌的河流,我的思绪在先生的引领下向上游溯去。

“我们并不认识,他把一本牛皮纸包着的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悄悄地塞进我的口袋。我的心怦怦直跳,赶紧走到学校旁没有人的小山坡上,打开一看,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这样,我陆续读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的诗、赵树理的小说等一些进步书籍。这些书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片新天地。”那是1948年,沈鹏只有17岁,正上大学一年级。

“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和同学顾明远等就在南菁中学创办了进步刊物《曙光》,发起成立了进步社团‘曙光文艺社’。如今校史上作了肯定。”

大学时期,学校进步社团中依然活跃着沈鹏的身影。1949年,沈鹏只身来到北京,以同等学历(大学)考入新华社训练班,大学就开始的马列主义著作的阅读,在入学考试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训练班期间,他得以聆听范长江、赵超构、吴冷西、萨空了、陈翰伯等前辈的教诲,获益匪浅。从训练班毕业,沈鹏被借去参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筹建,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任社长萨空了的一句话:“让沈鹏留在我们身边吧!”影响了沈鹏大半辈子的走向。在人美社,沈鹏入了党,担任团委书记、新闻出版总署团委委员……秘书工作、社会工作、更多的是编辑工作,沈鹏像一个陀螺,再也没有停下来。就这样,当年追求进步的少年成为了一名党的优秀的文化事业建设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到沈鹏从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下时,经他编辑出版的各种美术类图书竟有500多部。

为别人作嫁衣,沈鹏做得愉快,胜任。在编书之外,沈鹏从未间断的就是读书与写字。如今,诗作与书法,成为他心血浇灌出的并蒂莲。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已年逾古稀的沈鹏继续为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尽心尽力。普及书法知识、提高书法家的综合素质、为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固土培根,这是沈鹏心中的理想,这理想一如年轻时追求光明般蓬勃、热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