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时俱进话发展

2002-11-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也激荡着哈工大人的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班子遵循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向全校响亮地提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发展,使哈工大1年变点样,10年大变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如今,10年过去了,经历了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哈尔滨工业大学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学生人数由1991年的1.2157万人,增加到2001年底的4.8428万人;校园面积由1991年的1135亩增加到2001年的5641.7亩(不包括威海校区、深圳研究生院);校区建筑面积由1991年的51.9197万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的128.0757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由1991年的2.154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286亿元。10年来,学校育人质量逐年提高,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校办产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重要办学指标的多次评价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均位居前列。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不断攀升,1999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跨入了国家倾力打造的中国高校航母之列,把学校的奋斗目标锁定在建设“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结合,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上。

回顾学校的10年发展,哈工大人深深地感悟到“与时俱进”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真谛。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10年来,哈工大人树立并不断强化着3种意识:

一是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对高校同样适用。办学中的种种困难,只有在坚持发展中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不发展就会被困难捆死。只有抓发展,努力释放出自身的潜能,用事业发展的目标来凝聚人心,才会有坚强的凝聚力、蓬勃的奋进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改革意识。10年来,哈工大人在观念上有三大突破:一是破除了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纯“等、靠、要”思想,树立了“既靠天(航天总公司及国家各部门)、又靠地(地方政府)、更要靠自己的观念;二是破除了在办学的旧体制下形成的因循守旧、小进则安的思想,树立了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超常规、闯新路的观念;三是破除了封闭式的就办学论办学的“小哈工大”思想,树立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需要,开放式办学的“大哈工大”观念。思想解放天地宽,观念转变出思路。10年来,哈工大人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坚持发展中转变观念,促使改革不断深化。

三是机遇意识。机遇对每个单位机会均等,关键在看谁的头脑清醒,有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决策的魄力和勇气,善于决策的水平和能力。1994年,在校第八次党代会上,校党委向全校响亮地发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211工程’建设目标,把哈工大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团结奋斗”的号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带领全校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10年来,哈工大抓住了4次大好机遇,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992年,乘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春风,哈工大人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园区,探索“以校办区,以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和教学、科研、产业三结合的办学路子,在全国高校中树立了改革的形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也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校园建设。

抓住国家实施“211工程”的机遇,全校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于1994年通过了航天工业总公司组织的“211工程预审,1996年通过了立项审查,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10多所院校之一。

抓住国家实施“985工程”的机遇,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努力争取,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11月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省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哈工大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的行列。

抓住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哈工大与哈建大实行了强强联合,组成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除了这4次大的机遇外,哈工大对每一次的机遇都不轻易放过,比如:充分用活用足哈尔滨市市政建设的政策,不花学校一分钱,动迁了校区内800多户散户,并使东西校区连成一片,改变了长期“马路大学”的历史;抓住深圳市政府重视科教兴市,大力引进智力的机遇,努力争取深圳市政府的支持,在深圳创办了哈工大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和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大大拓展了办学空间,扩大了哈工大在祖国南疆的影响等等。

学科建设:重中之重

哈工大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改造传统学科,优先发展带头学科和新兴学科,鼓励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经过第一期“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哈工大已构建了由带头领域、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一批支撑学科组成的较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哈工大原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哈工大18个学科被审查通过。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18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的重点学科群,其中10个学科在评审中位居国内同类学科的第一、第二位。每个重点学科都在若干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些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学科建设,人才为本。哈工大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制订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师资建设规划,充分发挥老、中、青三代“八百壮士”的各自优势,把培养跨世纪学科(术)带头人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提出了“时势造英雄,任务带队伍;抓两个重点,抓3支梯队和坚持两个两手抓”的指导思想。两个重点是: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博士化建设,重点抓好跨世纪青年学科(术)带头人队伍建设。3支梯队是:院士候选人梯队、博士生导师梯队和青年学科(术)带头人梯队。两个两手抓是:既抓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抓尖子人才的培养;既抓教师队伍的物质文明建设,又抓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实施“百名英才”计划,即对20人左右的优秀院士梯队、100名左右的优秀博士生导师梯队、10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科(术)带头人梯队、200人左右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0名左右的优秀出国留学教师进行动态跟踪、重点培养。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哈工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两院院士由90年代初期的1人增至18人。在2001年的院士增选中,哈工大就有4人被增选为院士,还有1位教授被国际水科学院增选为终身院士(国际水科学院的首位中国院士)。

科学研究:上特色上水平

经过10年建设,哈工大在科学研究上已经形成了以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的基础研究,以国家“863”、国防预先研究为主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国防重大工程项目和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为主的应用项目研究3个层次的科研格局。10年来,哈工大科研硕果累累,“八五”、“九五”期间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有760项,许多成果已达到了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仅2000年,哈工大就有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成果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位。大型尖端工程项目的攻关,充分显示了哈工大的科研水平和工程能力。1999年,哈工大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国内第一所具有科研质保体系的高校。

在科研工作中,哈工大注重原创新成果的研制。在国家“863”计划10周年的总结中,哈工大完成项目的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国家科技部“863”工作15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各两项。

10年来,哈工大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学校科研经费为5.16亿元(1991年为3705.3万元),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四位。在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综合评估中,哈工大连续两次位居高校排名榜前列。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在国内高校SCI、EI、ISTP论文排名中,哈工大排名全面上升,EI排在第4位,ISTP排在第二位,SCI排在第16位。

多年来,哈工大一直坚持教学、科研、产业三结合的方针,倾力使科研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做贡献,坚持了“抓大放小”、“加大与经济发达科技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及“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3项原则。现在,哈工大已形成了以工大集团、八达集团为基础,以兴办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为拓展目标的科技开发新格局。2001年,哈工大科技产业总产值达到20.09亿元,在全国高校中排在第3位。

人才培养:重质量强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哈工大在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完善教学监督体系的同时,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按照“拓宽口径,加强基础,保持特色”的原则,哈工大完成了专业目录的调整,明确了培养目标,优化了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进行了两轮教学计划的修订,更新了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的力度,推行“课程设计”新举措,实行启发式教学和重能力、求创新的累加式考试方法;初步建立了与创新精神培养和素质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生第二课堂、科技制作、学科知识竞赛、社会实践以及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得到提高。10年来,哈工大从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到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纲要》,从开阔大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201讲坛”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种科技制作的竞赛,已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培养为中心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以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仅“九五”期间,哈工大本科生共有520余人获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奖180项次,撰写科技论文800余篇。

校园建设:日新月异

10年来,哈工大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10年,哈工大投资规模、力度创历史之最。学校基本建设规划中的主体项目、配套项目、后勤社会化改造项目、校园网络建设与改造和其它建设项目相继进行,仅2001年,建成项目就达十几项。

10年中,学校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相继兴建了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近4.6万平方米的两个现代化图书馆、具有现代化设施、国际标准的体育馆和大型体育场,先后承办了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赛区)、全国大学生足球赛等多项体育赛事;建筑设计上打破了“大食堂”概念,设有大型超市、地面3层的现代化饮食大楼的建成,使学校食堂建筑总面积由1991年的1.1589万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底的3.6348万平方米。

“九五”期间,两校区学生公寓的续建快速推进。截至2001年底,两校区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由1991年的10.5万平方米增加到23.58万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较先进的住宿条件。截至2001年底,职工住宅建筑面积达到53.4436万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了31.1672万平方米。教职工彻底告别了“筒子楼”。社会化进程中的我校后勤集团2000年投资兴建、分3期工程实施建设的后勤副食基地占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2001年底,一期工程基本结束。

在10年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中,学校已有数个多功能大教室投入使用,校园的网络化建设也有了飞速发展。截至2001年底,学校的宽带网建设出口带宽升至百兆。

营造软环境:宽松和谐奋发向上

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同时,哈工大人在努力营造着校园软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抓校风、教风和学风,使校园内形成了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校园风尚,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爱国、奋进、求实、团结”的校园精神,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校园秩序。师生员工把个人成长与发展同国家的命运、学校的兴衰紧紧地连在一起,奋发工作,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学校上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进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并取得显著成绩,哈工大于1993年和1998年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教育部)党组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称号;1996年校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9年,学校又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1年,在建党80周年前夕,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八五”、“九五”期间,哈工大党委发展党员8899人,其中学生党员8394人。现在,在校学生中,党员比例已达到12%,有61.6%的学生提出了入党申请。

回顾过去,哈工大人豪情满怀;展望未来,哈工大人信心百倍。冷静地观察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全国高校百舸争流的态势,哈工大人也充满了危机感。“不进则退,缓进则亡”,已刻在哈工大人的心头。现在,哈工大人正以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艰苦扎实的工作,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