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蕴

学术探讨
2002-11-19 来源:光明日报 左亚文 我有话说

19世纪中期,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掀起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时,马克思就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运用“世界历史”的理论范式,从哲学本体论上批判性地反思和审察了经济全球化在物质实践、认知视野、人的本质和社会存在等诸方面所引发的历史性变革及其发展走势。这对于我们今天深刻认识和积极应对21世纪在更高层次上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具有极为深刻的启迪作用和指导价值。

“世界历史性”的实践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本质特点,是经济生产活动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界限,在空间和时间以及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世界的一体化。这表现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以及组织、协调、管理等各个方面。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对此,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作了具体的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可见,由于世界市场的建立,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狭隘的地域性”生产实践活动被纳入到世界性的大生产实践体系之中去。但这只是生产实践活动的外延的扩展,而实质上“世界历史性”的大实践主要表现在其内涵的变革上,即劳动方式的改变。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即是说,单个人的实践交往活动的社会性已克服了过去狭小的地区性和民族性局限而被提升到世界化的水平,每一个人的实践或每一个群体的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世界市场”这个中介与整个“世界历史性”的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种条件下,一方面,个人实践活动的独立外观被“扬弃”了,它更紧密地依赖于“世界历史性”的实践;另一方面,“世界历史性”实践在“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中确立起来。

今天,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机器工业社会开始过渡到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我们正在经历着新旧文明形态的更替。但是,经济全球化基本历史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是沿着其固有的运行轨迹继续向前发展,使“世界历史性”的水平和程度得到了大大提高。所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借以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理论依据。由于过去的“狭隘的地域性”实践向“世界历史性”实践转变,因而,我们在从事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在头脑中自觉地树立起“大实践”的观念即“世界历史性”的实践观,瞄准世界市场,站在全球经济的制高点上来观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制定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在“世界历史性”实践的基础之上确立世界眼光即“世界历史性”的视野。

“世界历史性”的视野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随着单个人的活动扩展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人们将日益克服狭隘“地域性”的眼光,将自己的意识提升到“世界历史性”的水平。在他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有赖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在“世界历史性”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世界历史性”使命,确立起自觉的阶级使命意识,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凝聚成一种阶级的力量。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由于物质生产实践扩展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精神生产也必然是这样。“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76页)

在前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由于地理的阻隔和交通的落后,人们的意识和视野如同其实践活动一样被局限在极其狭小的地域范围之内,且变化和发展十分缓慢。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各民族的精神创造也基本上是在各自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说彼此之间也有交流的话,那也只是局限在一定的时空限度内,对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难以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精神文化上的封闭状态,是造成中国到了近代掉队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在地理上自我封闭的内陆式国家,又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强盛的国力,造就了它闭关自守的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虽然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后来又遭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批判,但是,它对国人思想的影响却是较深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破除狭隘的保守观念和教条思想,确立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是我们加入WTO、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的思想保障。虽然近几年来,我们在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但是,保守思想和教条主义的潜在影响仍然存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世界历史性”的视野来观照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是现阶段思想解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世界历史性”的个人

“世界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和“世界历史性”的认识活动必然造就“世界历史性”的个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一方面,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从而把自然界内化为自己“无机的身体”和有机的本质;另一方面,人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又不断地推动人的历史由狭隘的民族存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随着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这两个维度的扩展,人的本质力量必然不断地得到提升。

人的本质的发展,也就是人的自由解放程度的提高。而人的自由解放的进程是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相统一的。无疑,人的自由本质的发展和人的解放是一个无限的历史过程,它要经历无数次历史的飞跃。由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转化,就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它标志着人的社会属性的对象性世界扩展到了全球性的“世界历史”的水平。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发展的这一伟大飞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准备了现实的前提。

马克思是一个彻底的辩证论者。当他论述经济全球化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时候,同时也指出了它所造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方面是人的本质的升华,另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强化。这对立的两极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就是“世界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本身。从现实来看,通过一场制度革命还不可能彻底消除异化。但是,马克思关于把扬弃异化和人的解放看成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最高目的的思想,关于“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7页)的思想,对于我们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及时防止和消除其带来的种种异化现象,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同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富有启发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