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散点透视 看教育庐山面目

“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教育界人士的意见固然重要,却也不妨跨界听听其他名流在这方面的心得。”
2002-11-21 来源:光明日报 程方平 我有话说

近些年谈教育的书越来越多了,这是因为教育不仅与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有关,也与千家万户和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时候,我国“科教兴国”大业的实现才会有希望、有基础。前两天,偶然看到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记者夏欣撰写的《教育中国》一书,再一次强化了这种感觉。

《教育中国》一书收录了作者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采写的各界名流针对教育问题的访谈文章约50篇,涉及的教育方面的话题也很多。这些知名人物虽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却都是广为社会关注的成功者,也是对教育十分关爱的热心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接受的教育虽各有不同,但所受的教育应该说都是适合其个体发展的成功样本。这不仅再次印证了“因材施教”和“教亦多途”的思想,也为读者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采访和切入问题之前,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这反映了一个资深记者的深度思考和成熟的采访经验,使问答双方对教育的思考交融着对人类真切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以及对现实教育改革的开明理性与坦荡襟怀。在整理和加工的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将理论的严密与口语化的表述相结合,使其笔下文章颇有现场感和亲和力,读时如同直接与名家交谈,这使得访谈记述不光逻辑清晰、内容新颖,而且还十分生动、感性。如果说,谈话过程是思想碰撞、火花闪烁的过程,那么整理后的文章则是作者在掌握一手素材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次严谨的再创作,使这部作品较好地兼顾了教育的专业性和大众的阅读趣味两个方面。

作者把访谈的对象锁定在教育界内外的知名人士身上,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的:“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教育界人士的意见固然重要,却也不妨跨界听听其他名流在这方面的心得。因为他们常站在学科、行业的前沿,有引领、开拓的绝对高度;他们多有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的个人积累,善于辨别比较,鉴往知来;他们的教育背景丰富,其个人求学求知的经历本身,几乎就是成功教育的蓝本”。

纵览《教育中国》,能感受到作者立意的思想高度、历史高度和新的时代高度。这是作者谈学论教的智慧源泉,也是其选择访谈对象的主要标准。在访谈人文学科的著名学者时,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作为一名记者,作者尽管熟悉和了解教育,但毕竟不同于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第一线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而正是由于这种“在与不在”的特殊视角,作者回避了许多教育圈内的惯用术语、惯用思路和惯用理念,巧妙地避开了教育圈内的许多“久议不决”、“空洞无物”的议论,在提问中独辟蹊径,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书中涉及的虽说都是较为重大和严肃的话题,但读起来却感觉晓畅、好看,并无其他多数教育理论著作的刻板和俗套,颇能引发读者感慨和思索。应该说,作者访谈的写法是别致的、多角度的和独具匠心的,像欣赏一幅传统的山水画一样,在多层面、多角度的散点透视中,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庐山面目”。

作者通过名家谈教育的现身说法和看似随意却充满智慧的对话,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教育著述的文体样式,熔理性、感性于一炉,用多学科和多层次的视角聚焦教育问题,寓深刻的哲理于独特生动的个案和突破常规的妙思之中,使该书成为研究当今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独特的思想集。可以让今天的教育官员、校长、教师、家长都能开卷有益;也可以使那些习惯于某种研究套路和操作模式的“专家”得到更多看似外行或“另类”,但却是非常有益的滋养。(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中国》
夏欣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