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植网铺绿锁风沙

2002-11-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丽莉、李金海 我有话说

近年来,北京市共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7万多公顷。同时,通过爆破整地造林等方式共营造各种景观林6500公顷,大量增加了针阔叶树种混交比例和红叶系列等彩叶乔灌木树种的栽植,初步实现了“层林尽染、山山看红叶”的目标。


北京地区的风沙危害由于其严重程度以及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地位而备受世人关注,2000年春季的沙尘暴天气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北京的风沙成为妇孺皆知、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北京的风沙危害可上溯到元朝,元大都(今北京)流传的童谣中有这样两句:“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反映了当时风沙肆虐的情况。

北京地区也曾经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具有良好的防风御沙作用。但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和北京都城建设的需要,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到建国初期,北京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左右。风沙化土地面积360万亩,涉及郊区11个县(区)130个乡(镇),占全市平原土地面积的38%,其中,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康庄及南口等“五大”重点风沙危害区总面积247.5万亩,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69%。这些地区夏季高温干旱少雨,土地瘠薄,植被稀疏,长期以来,风沙活动频繁,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

北京市防沙治沙工作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五、六十年代,北京的林业工作者在永定河、潮白河流域、延庆康庄、昌平南口等重点风沙危害区和主要风口处,发动群众营造防风固沙林,基本控制了沿河流动沙丘;70年代,北京市把防沙治沙纳入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建设了骨干林带和农田林网,实行带、网、片、点相结合,形成绿色屏障,治沙工作步入稳定阶段;进入80年代,在“风沙紧逼北京城”的感召下,北京市提出了以“五大风沙危害区”为重点的治理方案,并做出全面规划,防沙治沙步伐进一步加快;从1991年全国召开治沙工作会议以后,按照全国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北京市进入了广泛发动、协同作战、全面治理、综合治沙阶段;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北京市以“绿色奥运”为主题,加快步伐,全面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努力构筑山区、平原和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在未来的5至10年里,北京市的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以上,基本遏制住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使首都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北京市林地总面积已达107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4%,全市建成了90多万亩的固沙片林,永定河、大沙河、潮白河、康庄地区、南口地区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初步治理。一些地区由过去风沙危害区建成了风景旅游区,建成了永定河半壁店森林公园、潮白河绿色度假村等一批沙地公园,改变了过去卵石滚滚、沙丘遍地的旧貌。

据气象部门调查统计,北京城市近郊降尘量由1986年的每月21吨/平方公里下降到2000年的15吨/平方公里,下降了28.6%,远郊区县降到10.4吨/平方公里,下降了50.5%;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由每立方米494微克下降到384微克,降低30%;五大风沙危害区风速降低了40%,扬沙日数减少了34%;2000年市区全年空气污染指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48.4%,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占93.7%,四级以上天数大大减少。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效果,2002年,北京市启动了京津风沙源工程监测工程,建立在“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支持下的全市防沙治沙预警与预报信息管理系统,以期准确地反映我市风沙危害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综合评价防沙治沙建设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