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朝阳有个“希望班”

2002-11-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希望班”是沈阳农业大学“朝阳大专班”的别称,之所以称它为“希望班”,是因为它给辽宁省朝阳市实现稳定脱贫、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带来了希望,给贫困生受高等教育成才带来了希望。正如朝阳市委书记周忠轩所说:举办这个大专班,是朝阳实现稳定脱贫、迈向小康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由之路,是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根本措施。

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朝阳要脱贫,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朝阳市人事局局长国宪复告诉记者:朝阳贫困源于人才尤其是实用技术人才匮乏。全市330万人口中,仅有10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省内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朝阳市每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学生有八九千人,但毕业后回朝阳工作的却寥寥无几,今年来报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只有50多人。要解决朝阳市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大力培养养得起、用得上、留得住、飞不走的人才。

2001年初,朝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共同决定采取智力扶贫的办法,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个想法得到了朝阳市委、市政府和沈阳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协商,积极运作,决定由政府出学费和书费,从农村贫困家庭的应届和往届优秀高中毕业生中每年选拔300名,分农学、园艺、畜牧三个专业进行培养。学员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证书。学员毕业后回入学前所在地,根据实际需要,充实村级领导班子或自己从事农业开发,人事关系由各县(市)区人事代理中心代理。2-3年后可以择优录用为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可以参加乡镇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对表现突出者优先录用。

“希望班”600名学生都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当他们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回到家乡后,至少能从根本上解决600个家庭的脱贫问题。同时,他们又是种子,在他们的帮助和带动下,还可以培养众多的乡土人才,从而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带动全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全市农村的脱贫。到2005年,“希望班”就能培养出900名毕业生。到2008年,“希望班”将培养出1800名大学生,届时,朝阳市将提前实现辽宁省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希望班”的开办受到社会上广泛赞同和支持,被称为“利民工程”和“功德无量的善举”。

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2001年10月,首届“希望班”如期开学。300名学生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欢天喜地来到学校。园艺专业学生马艳华来自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羊角沟乡,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去年,她考取了沈阳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就在此时,她母亲得了风湿性心脏病,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马艳华为了给母亲治病,放弃了梦寐以求的上大学机会,到沈阳去打工。不久,传来沈阳农业大学朝阳大专班招生的消息,家里让她回来报名,马艳华终于踏进了大学校门。在“希望班”,还有一些学生和马艳华有着相似的经历,如今,他们都圆了大学梦。

一年多来,“希望班”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沈阳农业大学的领导多次来朝阳研究办学事宜,朝阳农校为“希望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配备了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教学和管理。朝阳市组织部门十分关心“希望班”学生的成长,为他们安排基层党建、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并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市民政局和朝阳军分区先后为首届学生捐赠了300床棉被和300件军大衣。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市直机关各部门开展与“希望班”贫困生帮扶助学对接活动,市直43个部门与43名贫困生签订协议,采取“一帮一”的形式,由政府部门当这些贫困生的“家长”,解决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为首批救助的贫困生每人每学年提供1000元生活补助费。学生所在地区的领导也都非常关心家乡的学子,派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到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北票市委一位副书记专程来“希望班”看望家乡学子,与学生座谈,鼓励学生不负家乡厚望,刻苦学习,尽快成才,毕业后成为振兴北票经济的带头人。

“希望班”的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变成成才的动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科学知识又能承担改变家乡面貌重任的优秀人才。农学专业学生时连超、冯云飞入学后品学兼优,今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希望班”96%的非党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2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已在“希望班”蔚然成风。

(标题题字: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