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审美与哲思之间

研究文学艺术不了解美学、哲学,所得往往失之肤浅;研究哲学、美学不注意文学艺术,所得也往往失之空泛。
2002-11-28 来源:光明日报 刘晟 我有话说

《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nbsp
张晶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在人类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哲理的体验、诗意的生成与审美感兴的萌生虽说各有领域,但并不隔膜。哲学、文学艺术与美学,不管怎样界定它们的范囿,它们在精神意脉上的相通性是无法隔绝的。研究文学艺术不了解美学、哲学,所得往往失之肤浅;研究哲学、美学不注意文学艺术,所得也往往失之空泛。从这样的学术研究立场上考察,张晶著《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一书,确是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佳作。

该书收入了作者近年对美学问题的一些新思考,以及研究哲学与美学、哲学与诗学关系的一些新成果。该书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偶然论、“理”的存在方式、感物说,体物说、意象论、闲静心态论、感兴论、境界论、神理说、势论、现量说等。这些美学问题的选取有的是经由对中国美学的通观得来的,有的则是从个别的理论著述中提升出来的,如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严羽的透彻之悟,王夫之的神理说、势论、现量说就属此类。第二部分是对于中国画论的理性省思。这部分或对于专家的画论进行分析,或对于特定时代的绘画审美思潮进行论述,或对特定的绘画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第三部分是中西合观的审美范畴之熔铸,分别就审美惊奇、审美回忆、审美静观、原型意象、美善交融的理论范畴进行中西融通的阐释。第四部分是哲学与美学、诗学的互渗研究。作者主要探讨了陶诗与玄学、禅与唐宋诗人心态、诗与公案、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活法说”与禅宗思维方式等等话题。

从该书探讨的问题来看,张晶对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思考,并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他所确立的不少学术论题之间并无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也不具备“十全大补”式的完整性,但这并不减损该书的学术价值。张晶对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研究,其学术价值在于敏锐的学术眼光、突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较强的文献意识。

张晶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之所以能够推陈出新,主要缘于他对西方美学有益之论的借鉴,并能中西融通从而得出新见或深见。这在第二部分中西合观的审美范畴之熔铸中表现比较明显。而善于借鉴相关学科主要是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的相关论述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现象,打通文艺创作与美学、哲学的关系,也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张晶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他对于哲学美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张晶在他这一代学者中是比较重视理论学养的。他认为,“哲学修养对我们这些人文科学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也许并非是具体的某些范畴、某些观点对于研究工作的直接作用,而更深一层的是在于对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加强,给我们一副洞烛事物的法眼。同时,也使我们有着更成熟也更强劲的思想原创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同样重要。分析问题可以有多种的方式,中国传统的治学方式擅长感悟式的直觉思维,而近代以来的学术方式则是以严谨的理性分析见长。张晶研究的对象是以感悟式思维见长的中国古典审美文化,而他研究的方式则是理性分析,这里明显存在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式的隔膜。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面对这样的隔膜,没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是不容易化解的。张晶认为,哲学修养不仅是领会一些具体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提高理论识别能力,加强理性思维能力。他细密的理性分析能力就是他长期重视理论修养的结果。

文献材料对于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来讲都是重要的,文献举证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张晶性好哲学美学,但是他多年的学术训练与学术工作都是与文献研究分不开的。他出版的学术专著《辽金诗史》、《辽金元诗歌史论》、《心灵的歌吟——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都是以文学史研究见长的。这就使他的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带有与很多文艺学美学研究者不同的特点。他不大喜欢就理念演绎理念,而是喜欢在大量文献基础上自己熔炼理念范畴,得出结论。(刘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