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如何产业运作

2002-12-05 来源:光明日报 潘懋元 我有话说

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是教育是否具有生产力属性;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人们讨论的焦点是教育应否适应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如今,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教育是否应当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来运作以及如何运作。这些,都是教育,尤其是处在教育领域前沿的高等教育在一定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问题叠现的顺序,既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化。

高等教育应否产业化、能否产业化,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的许多领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按产业运作,甚至有的已按企业经营。但其是非得失,仍应在理论上有个说法,否则制订政策缺乏理论支持,也不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知识经济理论,是否可以导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命题?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民办高教发展时期、在加入WTO后特别凸显?它的外延应当包容全部高等教育或者只是部分高等学校(如民办高校、中外合办的高等学校)?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可能出现哪些理论的、实际的问题?产业化是否与教育的公益性不能并存?是否违反教育自身的规律?是否违反教育公平原则?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产业”理论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反对教育产业化的理由中有哪些合理的成份值得充分重视的?

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大多在史秋衡博士的《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一书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有所涉及。

作者认为,教育产业理念首先出自高等教育领域,与20世纪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其特殊性和必然性。从理论基础看,人力资本理论与产业经济学构成基本理论体系;从社会基础看,通过教育产业规划进行适当行政干预,缓和高校的财政危机,调整高等教育市场供求关系,政府、高校及市场在运行机制重构中做出了不同反应;从内在要求看,高校在产权、运行效率及市场机制的不足,使大学制度改革成为必然。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热心投资、高校明晰产权,将成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3大趋势,它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深刻反思,形成了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改革新理论和新实践的基础。作者从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和内在要求3个方面进行研究,对高等教育产业属性进行了理论思考,分析了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条件、途径及策略,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走产业化之路的客观性,进而构建了高等教育产业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有关方面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

作者的研究还显示,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过3种主要的实践方式: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产业。它作为国家产业结构的附属部分,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从业能力为出发点;第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产业规划。在其中,教育成为国家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和效能为目标的;第三,市场主导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教育产业运行机制。此时,高等学校引入了许多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方式。以上3种样式,都促使高等教育理念及高等学校运行机制,包括大学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投资体制、学校产权意识、市场介入教育的途径等,发生巨大的变革,尤其是第3种方式弥补了前两种方式的明显不足。作者认为,产业化必然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并日益融入学习社会之中。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勾画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本文为《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序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
史秋衡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