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刮目相看民办高校大学生

2002-12-05 来源:光明日报 傅驰 我有话说

西译的“男兵”、“女兵”们个个龙腾虎跃,磨掉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娇气和惰气,激发了学生们的朝气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不为钱,不图名,就是要想借这么一个案例,纠正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偏差。”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说。民办西安翻译学院状告北京某两报记者名誉侵权案,历经百天,终于落下了帷幕。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了“被告已构成对原告西安翻译学院的名誉侵权,除公开赔礼道歉外,给予原告8.4万元经济赔偿……”的终审判决。官司已经审结,但留给人们不少思考。

一则消息和三篇报道

今年6月12日,首都某报头版头条发出这样一条消息: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6月10日到陕西考察。41家跨国公司以年薪5万元到50万元不等,在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以下简称“西译”)招聘了200余名学生。由于西译的应届生已在5月份被招聘一空,所以世界500强企业只能预定该校大三的学生,其中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以年薪40万元预定了该校大三女生郝媛。

消息披露后,港澳台及其国外一些媒体予以了高度的关注,香港评论称:“大陆的人才观、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在国内,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或感刺激惊奇,或曰高薪合理,或指学校、企业炒作,或疑新闻掺水……

北京某报发表追踪报道,由最初的质疑发展到否定招聘的真实性。6月17日,发表正题为《质疑大三女生年薪40万》、副题为《年薪40万能否兑现,学校企业是否炒作》的文章,对首都某报6月12日的报道中“大三女生年薪40万”提出质疑,怀疑公司和学校有炒作之嫌。19日,发表正题为《“大三女生年薪40万”有误》、副题为《学校:40万是公司亲口说的,公司:我们根本没有预定学生》的文章,直接否认新闻事实。24日,发表题为《人才价格乱乱乱》的文章,写到:此时此刻,正是招生的绝对高潮。而作为一家民办高校,招不招得来生源,关乎生死存亡,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学生能拿到40万年薪……不难看出学校与某全国性的报纸有着异乎寻常的关系。当宣传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时,可信度就会成百倍地增长,西安翻译学院应该深谙此道。

对此,西安翻译学院认为,远在千里之外根本未到过招聘现场的北京两家报纸两位记者的连篇质疑甚至全盘否定的消息,侵害了西安翻译学院的名誉权。

七组数据赢得一审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西译提起诉讼。在诉状中,西译称:2002年6月10日,由中国贸促会组织,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才资源考察团”到陕西考察。期间,该考察团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到西安翻译学院考察、招聘。整个活动中,西译约有200余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意向,英语系本科生郝媛被其中一家单位选定,并以年薪40万元达成意向。全部招聘活动均有视听资料为证。但被告北京某报刊登了3篇全面否定这次招聘活动的文章。说西安翻译学院的招聘是“虚假、不真实”的,侵犯了原告的名誉。为及时挽回损失,原告只好采取在北京及陕西媒体公开发表声明,挽回负面影响。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

针对西译的起诉陈述,北京某报代理律师辩称,刊发的3篇文章中没有使用指向西译的任何过激文字,不构成对西译名誉权的侵害;对于西译提供的视听等材料也当场提出质疑,不承认其真实性,如录像的剪辑、当事人话语的阐释等。

在法庭举证质证中,西安翻译学院出示了7组证据,包括录音、录像、证言证词等材料。8月9日,法庭主持调解未果。经过一天半的审理,法院认为,2002年6月10日,北京菲达乳制品公司陈锐光与学院学生郝媛面谈后,表示公司愿以高薪招聘一名该院的学生,预计年薪在40万到50万元,此言论属于事实。二被告的文章歪曲了招聘活动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对原告的评价,损害了原告在社会上的声誉,构成了对原告名誉权的侵犯。

基于以上原因,8月10日,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当庭做出了一审判决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胜诉。北京某报不服一审判决,向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报社做为大众传媒机构,对其刊载文章的内容应做到客观真实。长安县人民法院原审就本案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均无不当之处,故对北京某报的上诉请求不予支持。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场官司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40万年薪把谁吓了一大跳?

据零点公司对全国20多个大城市人才市场的调研,2001年度,在正常情况下年薪实际最高的是生物医药公司经理,年薪38万人民币,而一般的高级人才,平均月薪5000人民币。

40万人民币,折合5万美元,作为一个外企中高层管理人员一年的薪金,并不高,如果把这个价码放在国外相同职位,那就低得多了。但在中国本土,这个薪金的确让人目眩。

人们为何要为40万年薪惊诧呢?北京一家网络媒体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里面有对人才衡量标准不一的问题,出身名门、高学历、工作经验老到,还是人们评判是否人才的主要参数;也有心理失衡的问题,40万的价码与大多数人的现实收入差距太大了,而且那还是一个未出茅庐的“黄毛丫头”;更有自信心不足的畏惧心理:我们的身价怎会飙升得如此之快?

“从加入WTO的那一天起,就预示着中国会出现重大的变革。40万元不过是一朵小浪花,大浪还在后头,连一个40万都接受不了,就要发动声讨,我们怎么在变中求发展呢?”西译院长丁祖诒说。

据了解,其实,40万、50万年薪乃至更高的报酬,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外资合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报酬都是与相应的职位以及创造的价值挂钩的,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用40万人民币的价码,聘得一个中高层领军人才,“太值得了,太划算了。因为他们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

“不但极具战略眼光的跨国公司,就是国内的一些大企业,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实用价值。不管你是公办生还是民办生,只要是人才,只要‘才有所值’,他们是舍得投入,也是敢于投入的。”北京某网络公司人事主管说,“当然,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非常高的年薪,方式是多样的,比如,给汽车,奖别墅,等等。”

民校学生为何不能拿高薪?

北京某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说:“从中华社会大学创办至今,民办高校已经走过20年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破土而出的新生事物。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民办大学不但管理越来越规范,教学质量越来越高,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会了游泳,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无论姓公姓私,只要是好的产品就一定会有市场。”

当今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由10多年前起步的原始积累期,向五彩缤纷的竞相发展期过渡,不再是十多年前的“租间教室、请个老师、拿支粉笔”就粉墨登场的草台班,其形式也绝非短训、业余、走读和函授一统天下。部分民办大学的硬件设施和综合实力,已超越部分成人高校并接近同类普通高校。而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接受和认同。

拿西译为例。历经15年拼搏,西译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大学毕业生,为国家积累了6个亿的固定资产,从1998年到2002年连续5年分别招录了6800、7000、9700、8300、1.2万名新生,全日制住校生达到了3万人。

最主要的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公办高校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适应市场的竞争。不仅仅在西译,很多的民办高校都要求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掌握多种技能。

也参加了考察团招聘会的北京爱立信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张方明说:“西译学生让我吃惊,他们综合素质好,适应性强,来了就能干活,不需要培训。”还有议论认为,这些孩子都是高考的落榜生,他们不但懂得把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更安心本职工作,更具有团队精神。

“我们是三个半瓶子醋。单论英语比不过西安外国语学院,单论会计,不如本科院校的财经专业学生;单讲技能,不如专业人员熟练。但我们加在一起,却是一瓶半醋,比人高出一截啊。”西译院长丁祖诒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既谦虚又骄傲地说,社会上有人对40万的价码感到惊奇可以理解,但如果认为民办高校一个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培养不出来,认为民办高校学生不值40万,未免太武断。“北大、清华蹦出了多少个40万啊,就不允许我们蹦出一两个?”

某些媒体看民办高校

在官司尚未开始之前,西译与北京某报的交涉就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不少媒体发表评论认为,记者采访不能只靠电话、只用耳朵,还是应该到现场去做实地采访,才能做出真实客观的新闻。而且,作为舆论导向的先锋,新闻媒体记者更应该加深认识、转变思想,不要用有色眼光和陈旧观念看待新生事物。

“我们不要凭印象凭感觉凭主观意识而将其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陕西某报记者表示,到西译去看看,你就会知道这里的教育不同凡响,你就会知道民办教育今非昔比,“这里的学生充满朝气充满信心,根本看不出他们曾经是高考落榜者。”

“大三女生被预录年薪40万”这个消息引起讨论、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尊重基本新闻事实的前提下,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媒体也有它的价值取舍。“但否认了基本的新闻事实,这种价值观就是站不住脚的。”首都某电台记者说,“不经认真采访,不把情况查证核实,就抛‘炸弹’,这说明了记者的浮躁;而迎合世俗,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某一新生事物,这就是媒体指导思想出了问题。”

北京另一家报纸一篇评论说,西译大招聘,不仅增强了民办高校学生的自信,也增加了所有民办高校办学者的信心。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社会认可的只是产品的质量,而不在乎产品出自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当然,与所有企业一样,只有出了名牌产品,才可能成为名牌企业,像西译,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成批地挖走,这样的民校,不久也会成为名校。

而在官司结束之后,陕西德伦律师事务所律师、本案原告委托代理人宋文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闻监督一定要有理、有据、合理、合法。

“近年来,因新闻监督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案件越来越多,突出表现在媒体或侵权者在自己所报道的内容真实性、客观性上举证不足,或者取得证据的方式方法违法,甚至根本拿不出事实依据和证明材料。引发诉讼,就只能承担败诉的后果。”宋文利说,“具体到本案,记者没有到过现场,就一味怀疑、指责甚至攻击别的报道的真实性,不但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其危害不言而喻。”

有关专家表示,“大三女生40万年薪”风波突出地表明,一些人对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存在很强的偏见。尽管不少的民办高校早已用大量成绩和事实证明了民办高校的质量和实力,也早就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但因为人们对中国民办大学跨越式、非常规的人才积累模式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以至于冷漠、歧视、偏见难以根除。

“一个蜚声国内的知名媒体都用那样的观点和眼光来看待民办高校,更何况平民大众?我们就是要借助这样一个案例,来纠正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误区。”西译院长丁祖诒说。

不少专家表示,目前,还有三大认识误区令民办教育难以取得更高层次的突破:

民校学生今胜昔

在很多人的眼里,民办高校依然还是十多年前的那个老样子:租间教室、请个老师、拿支粉笔、抢的都是落榜生、培养出来的都是纨绔子弟……

“所以,西译出了个拿40万年薪的学生就成了新闻;所以,有人质疑有人否定有人心里犯嘀咕。”一位在北京某知名大学读研的原民校毕业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气愤地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