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放: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2002-12-08 来源:光明日报 李建平 我有话说

在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依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如何从社会获取更大的支持?大学将如何持续赢得最充分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在与社会、公众、区域和国际等多重关系中,大学能否建立起伸缩自如、高效灵活的应对机制?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且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从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所赢得的持久声誉总是与各个不同的存在特色联系在一起的。而其存在特色的生成与巩固,无疑又取决于大学之间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这一共同性所给予我们的启迪是鲜明而深刻的:在推进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确立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既能有效应对时代变化、又兼具超越性的教育理念,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事业尤其是大学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停滞与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大刀阔斧改革的20几年间,中华民族的各项事业在“开放”理念的强力推进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发展成果,教育事业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不仅使在文革中遭受重创的高等教育迅速摆脱了困境,而且使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在面对转型所带来的种种考验面前,已初步建构起从容应对时代巨变的良性机制,并不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大学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大学教育在日益大规模介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迅速地融入国际教育格局。

这一切都在启示我们,“开放”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如果说,大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开放”的话,那么,今天的现实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大学教育要想获得巩固与发展就必须更加开放。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面临着以往未曾遭遇到的多重压力和多种因素合力形成的复杂局面。大学教育已经或正在失去像过去那样的体制保护,日益被推入自我选择当中。“优胜劣汰”局面的出现,已经使我们再也无法仅仅以守摊子的方式面对自身。在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必备前提。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新世纪里,不仅要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常规层面全面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开放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大胆、更富新意的拓展。新形势与新局面,要求大学的功能、作用及自身的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大学教育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角色无疑正在淡化,而它所具有的引领经济、整合文化、创造思想等复合功能,正在日益得到强化。在此情形下,任何一种只是想在封闭状态中从事大学管理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相情愿。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与未来必然是同区域的大学竞争、同类的大学竞争,世界各国的大学教育更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激烈竞争的局面,实际上已经把未来的大学教育置于同一个发展平台上。“开放”,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前提,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唯一选择。开放,作为现在和今后大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在于,只有开放式办学,才能使新设置的院系、专业、课程、教材等,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的综合性程度不断得以提高;只有开放式办学,主动参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只有开放式办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对教育的挑战,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才能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大学教育的巩固与发展,必须借重于开放,也只有不断地持续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已有的教育资源和尽快地更新、扩大教育资源,才能建构起从容应对各种变化的弹性教育机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经验、现实需求与未来趋势,既是我们理解大学教育“为什么要开放”的基本原因,也是我们进一步探寻大学教育“如何开放”的总体视野。从现阶段世界大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与存在状况的比较来看,大学教育在追求特色性、创新性和卓越性方面,在世界各国都是一致的。对于置身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文化因素共生并存语境中的我国大学教育,在追赶世界先进的后发状态中,不仅显示着“开放”的必须性,也蕴含着开放途径、方式、层次与时间秩序的“中国特色”。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必须同时在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国际之间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开放。在开放的三个层面的比较与参照中,正确估价学校自身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状况与再生可能、确切把握学校改革的力点与力度、准确定位学校现在的实力位置与未来的学术增长点、精确制导学校的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实施战略与策略,确实为本学校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的持续稳步的提升,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与文化氛围。

要解决好“如何开放”的问题,首先要使本学校的教职员工在迅速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树立牢固的开放理念。开放,不只意味着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主体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当“开放”在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并且成为所有教育主体的信念时,才能变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我们应当以“开放”的理念重新体认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开放式交流,意味着对一般意义上交往格局的突破,意味着对所有教育客体的认真的考察与研究,意味着对自己与他者不同优势与差异的把握与了解。我们认为,在我们自觉地把别人作为借鉴对象的时候,应该包括经验与教训两个方面的内容。交流应当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行为交流——即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行为碰撞与精神交融,还包括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等。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是今天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面向世界,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获得勃勃生机。大学教育向世界开放,将促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先进国家大学教育的最新动态,时时明确我们自身的差距,有助于我们对自身大学教育发展战略与策略的有效调整。大学教育向国际开放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将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与短视浮躁,以最优化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追赶与超越。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向国际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彼此之间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的相互往来形成常规并加以制度化,而且更应该乐于接受新的理念、新的知识与方法,勇于拿来,为我所用。大学教育对世界的全面开放,也必将有利于对大学教育整体形象的现代性塑造。在全面的国际交往格局中,大学教育必将担负其起向外传播民族文明、向内完善时代文化建构的重大历史使命。频繁的交往与深入的开放,大学教育知识传播的桥梁作用势必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引领时代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将得到更多地体现。(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