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大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2-12-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庆 本报特约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在第五、六、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苏州大学实现了团体总分第17名、第9名、第4名“三级跳”;在1999、2000和200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苏大非英语专业学生分别夺得四次特等奖和两次一等奖;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苏大学生一举夺得两个一等奖……

百年老校生机勃发。

改革群体化普通教育课程,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

在200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专业98级学生蔡琪获得了特等奖,蔡琪告诉记者:“融通学科知识体系,使我获得了大量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蔡琪是苏州大学全面推进群体化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的千万个受益学生之一。

为了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苏州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办学方针。从1994年开始,该校全面推进群体化普通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平台”,以普通教育课程改革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苏州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与修养、计算机运用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体育等。学校规定,除开设常规的公共课外,所有专业均开设高等数学课;所有专业学生均需阅读学校精选的80部中外名著,并以2个学分计入总学分;选修课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5%以上,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个学分的交叉学科课程。这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供了有效保障,夯实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础。

打破传统教学框架,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0年5月,美籍华人、苏州大学校友王健先生及其子王嘉廉先生斥资1000万美元,以实现世界一流水平的法学教育为目标,建设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从1994年起,苏州大学开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重构工作。以单一的法学专业替代原有的法学、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多专业格局;突破现行招生模式,逐渐取消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传统做法,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从其他院系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公开选拔优秀生进行法学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苏州大学为江苏输送了十万多名知识广博、专业技能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苏州大学以市场为导向,瞄准苏锡常地区对人才特别是IT人才的大量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1年,该校与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微电子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协议。该公司在苏大本科生中设立奖学金,为苏大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学术报告和讲座,并设置了“旺宏首席教授”,每年提供10万元人民币的岗位津贴。该公司还联合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等在苏著名跨国公司,成立了苏州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微电子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为学生创设了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绿色通道”。

以科学研究为背景,带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苏州大学科研处处长崔志明告诉记者,在苏州大学,像陈宇岳这样自身科研能力强、悉心指导学生搞科研的教授有很多。从1998年至今,苏州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00多项,先后研发出“激光像素全息制版系统”等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2001年,江苏省共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一项为高校所获,即苏州大学陈林森教授领衔研发的“高品质模压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统与生产技术”。

以强有力的高校科研为背景,以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为依托,以212个学生社团为载体,苏州大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制定相应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等手段,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苏州大学设立了创新学分,凡是在校内外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学分,成绩突出的还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创新型人才在苏州大学脱颖而出。该校已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奖项83项;在江苏省电脑、创业计划等大赛中,获得包括团体冠军、金奖等奖62项;在全国“挑战杯”上有14项作品获奖,其中有2项分别通过了国家科委、江苏省教育厅等组织的有关技术鉴定,有3项被推广运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