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枣庄市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筑多元主体 优化人力资源 重塑崭新形象
2002-12-09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张运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在山东省枣庄市,教育的崛起成为耀眼的“亮点”。专家分析,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管理体制弊端的革除、整体形象的重塑,使教育活力大增。

伴随着民办学校枣庄华夏中学的诞生,市政府适时出台了优惠政策。仅2001年全市新批建民办基础教育学校14所。依托名校、名人创办的山东省新时代学校、薛城实验中学、台儿庄区胜利中学、滕州市善国中学、英才学校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民办、国有民办、国办民助、民办公助等类型的学校84所,在校生总数6万余人,教职工4774人。在山东名列前茅,被誉为“枣庄现象”。

枣庄在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的同时,下大气力调整公办学校布局,提高规模效益。调整减少中小学358所,投入资金近2亿元,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先后有28所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07%、98.83%,均达到和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普通高中发展到34所,在校生由3.06万人发展到6.2万人。

枣庄市从1999年开始推行校长竞聘上岗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等级工资制。校长3年一聘,教职工1年一聘,多劳多得,优教优酬。

以树好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四个样子”为着力点,以实现学校管理、校风校纪、育人环境、行业风气、教育教学质量“五大改观”为目标,枣庄市全方位开展塑造教育新形象活动。通过实施“名校长、名学校、名教师”工程,使教育队伍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教师师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先后有10余名教师因师德考核不合格调离岗位,对4名因体罚或吃请受到举报的教师进行了认真查处,架起了师德高压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