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团队的力量

2002-12-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通讯员 纪富贵 我有话说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11月14日,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对长沙交通学院郑健龙、周志刚博士负责的《沥青混合材料抗疲劳损伤措施与方法研究》项目作出的鉴定结果。在长沙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活跃着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科研究方向相互融合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其中的15位博士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依靠团队的力量,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

“攻克精神上的膨胀土”

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高速公路路基建设中,常碰到一种遇水后容易发生膨胀的土。这种膨胀土,往往导致路基开裂,给高速公路造成后患。长沙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的博士们,在云南碰到这一难题时,迎难而上,用一种土工合成材料将膨胀土包裹其中,使其遇水后不会膨胀,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施工中会遇到膨胀土,科研协作中是否可能也碰到类似“膨胀土”的问题呢?

一次,郑健龙博士拿着一份媒体的问卷调查题与博士们一起讨论:“你认为目前在教学科研与成果享受方面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开始众说纷纭,后来认识逐渐统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足球比赛需要射手的进球,但也少不了后卫的防守和中场队员输送的“炮弹”。成果的享受有时很难量化。人们对名利的欲望如同需要控制的“膨胀土”一样,在教学和科研当中,我们更需要一种团队精神。

这种讨论和学习在这个博士群体中常常出现。他们赤诚相见,酿造出一种和谐的小气候,有效遏制了思想上的“膨胀土”问题。

今年7月,芮勇勤博士主持西部科技项目《岩溶地区高速公路修筑成套技术》投标。在投标的前期工作中,芮博士将自己的工资、女儿的学费都贴了进去,仍感资金匮乏,力不从心,离交标书的期限越来越近。芮博士正着急时,查旭东博士找上门来,递上15万元的项目资金卡:“老芮,给你,签个字就可以用了。”提起这件事,芮博士至今仍很感动:“查博士的科研资金也很紧张,但他雪中送炭使我渡过了难关。他的帮助是有一定风险的,万一没有争到标,他的15万元就搭进去了。”

科研成果出来后,这群博士会为署名问题争执不休。不过,这个争,不是争署第一,而是争署后面的位置。学科带头人张起森教授说:“修路离不开沥青、水泥,还有许多混合材料。我们学科的这些博士,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只有很好地混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路才会越修越好,少了哪一种材料都不行。”

年终,是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又一个“敏感时期”。面对评优秀教师的指标,博士们常常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芮博士,两地分居,一心扑在事业上,该评他。”“不!查博士帮助学生完成的论文被评为全省优秀,应该评他。”“不!应该评袁建波博士”……投反对票的总是被提名的博士自己。

近5年,15位博士共主持完成省部级、国家级项目52项,其中21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发表论文21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16篇,人均年发表论文3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

“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

龚博士原是学道路工程的,他看到在交通设计软件市场,洋货难以符合我国标准规范和作业习惯,而国内开发的专业软件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联系到我国目前的道路建设热潮,龚博士选择了道路设计软件开发的研究课题。他开始钻研计算机。1999年,龚博士等人共同完成的交通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高等级公路数模、路线设计与仿真系统》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鉴定,该系统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10月,他们研制的《高等级公路施工放样与控制的可视化集成软件系统》在昌金、京福高速公路上,与一日本同类产品同台竞争,大获全胜。高速公路监理处负责人认为该软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的博士跟踪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密切联系我国公路交通事业与发展的实际,以提高我国公路建设的整体科技水平为目的,调整着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自己的研究课题。据统计,在15位博士中,近5年来他们的科研成果转让或被采用共16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850万元。

由路面力学转向路基理论取得成功的周志刚博士深有感触地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走出象牙塔,将自己的研究与生产需要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力量汇入祖国建设大潮中,这才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

“愿做小小铺路石”

在路面上搞研究是件很苦的事情。譬如做路面破坏原因的调查研究。盛夏的混凝土路面上,温度高达五十多摄氏度。博士们要测出精确的数据,必须贴着滚烫的路面来回测量。一次,李宇峙教授和李闯明博士带着工人在忙活,突降暴雨,大家在路边的屋檐下躲雨,啃着被雨打湿的馒头。屋主见状,笑着对自己正在做作业的孩子说:“看到没有,不好好学习,就会像他们一样。”一位工人忍不住地说:“他们可是教授和博士啊!”把屋主弄了个大红脸。

黄中祥博士谈起自己援藏的体会:“参加西藏山南地区公路网规划项目,虽然很苦,但一看到藏族同胞献给我的四条哈达,一想起党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宏伟蓝图,我就充满力量。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世界屋脊高速公路上的一颗铺路石。”

没有路的时候,博士们去了;当路修好了,他们又回来了。在公路上博士们是铺路石;在学院的讲台上,他们同样是铺路石。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99级学生李纯说:“我们老师查旭东博士的手机总是开着,我们有什么问题可随时给他发短信息。”一次,李纯看不懂一个资料上的新名词“SAC”,就想起发个短信息请教查老师。查旭东正在云南做项目调查,他立刻发短信息回复:“这是一种沥青混合材料。”并将这种材料的特点、作用都发了过来。他还怕李纯不明白,干脆打电话过来讲解。前不久,查博士又收到一条短信息,一个同学想考查博士的研究生,又担心考不上。“未经尝试,怎能言败!”8个字的回复让这个同学鼓起了勇气。

李靖同学说:“听我们的博士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们常用一些工程实际问题引导我们学习。我很惊讶的是,他们在谈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提起其他博士、教授的帮助。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万能的人,团结协作才最重要。”

据统计,近5年来,15位博士平均每人每年所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学校规定的额定工作量的两倍。有20多人次评为优秀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0多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