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制造业呼唤数控蓝领

2002-12-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本报通讯员 屈慧君 我有话说

有专家分析,21世纪制造业的竞争,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而在我国,“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等新闻频繁见诸媒体,数控人才培养明显跟不上技术发展。12月2日,教育部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全国数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来自全国5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家们认为:尽快培养应用型数控人才是当务之急。

数控牵动制造业“神经中枢”

制造业体现着一国的综合国力,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底层技术平台。它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物质。

数控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不到2%,只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几分之一。某特大企业集团有机械制造加工设备数万台套,而数控加工设备及工业机器人仅有近千台,且大部分在合资企业。

专家们提出,要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振兴我国制造业,加快“数控化”是必由之路。

难寻高级数控技工

数控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数控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通常在本地有4个以上的岗位供选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模具技工也因涉猎数控知识而“身价激增”,月薪由原来的500-600元涨到现在的5000-6000元,有的模具技工年薪已开到30万元。全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技工就短缺60多万人,杭州汽轮机厂需要260名数控技工,月薪提到6000元,还招不到合适的人。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认为,传统的教学体系结构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数控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也不利于高级数控技工成长。现在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大学、高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工艺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加工、维修一体化的人才要求;另一个是企业挑选员工,经过专门培训的数控人才,他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实践经验,但知识面较窄,缺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的了解。

走出误区,校企共育

怎样加快高级技工的培养?与会代表提出,要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培训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走“校企结合、培养数控蓝领”的路子。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王国荣认为,高职教育应摆脱本科教育模式,建立全新的教育课程体系。该校建立了“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新专业设置模式,可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国家数控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指出,高职教育要走出“学历教育”的误区,需要一支既懂理论有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报告建议学校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在数控技术实训中尽快把握重点,达到教学要求。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实训基地“本末倒置”、“贪大求洋”:用有限资金购买几台价格昂贵的大机床装门面,却舍不得让学生实习操作。国家数控研究中心建议,数控教育应加强国家整体调控,集中财力、物力,由地方政府支持,企业与学校广泛参与,单独建立“实训中心”,实现企业化运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