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认识“新型工业化”

科学家解读十六大报告之二
2002-12-20 来源:光明日报 张蕾 齐芳 我有话说

十六大报告中在阐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那么,与传统意义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到底新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实施新型工业化在我国的现实可操作性如何?

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吴澄教授。自国家863计划启动之日起,吴教授就参与并领导了“企业综合信息化”主题的发展规划及组织实施,为试点企业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在以“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为主题的“院士圆桌会议”上,您认为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应该早就明确了,这说明对此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那么,这种不一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吴澄:早在两年前,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就提到“工业化是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并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人们的理解程度仍有差异。有人只接受“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也有人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兼顾信息化”。十六大报告说得更加明确:“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我认为,深入理解十六大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一科学论断,关键是认识“必然选择”、“带动”和“促进”这三个关键词,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系。

记者:对于“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一表述中的“必然选择”,您怎样看?这种提法是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吴澄:“必然选择”是由当前的时代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即这几十年,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军事甚至政治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这突出表现为:互联网加速了一个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信息技术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突出创新,信息技术有利于创新;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和营销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现代化管理,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结构,更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利用。在今天,从一个经济、技术的宏观层面看,如果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快工业现代化的进程,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记者: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据说为了说明“带动”并非“取代”,您还用火车头和车厢的关系来比喻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吴澄:“带动”分直接和间接两种。间接的,比如光缆设施和通讯的普及、计算机性能价格比的提高、软件的丰富这些都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直接的,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使企业开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短、质量好、成本低、服务好,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六大报告强调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是“取代”,报告一再强调“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实际上大家很清楚,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主要部分,占50%以上。就世界而言,世界500强中制造业的产值占45%。因此,物质财富的生产永远是人类文明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带动”作用是指进步的一种动力,打个不完全贴切的比喻,有了火车头,如果车厢不载客不装货,那么这个火车头的作用也就没有了。

记者:作为一种互动关系,您认为工业化是如何促进信息化的?

吴澄:作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巨大市场,工业现代化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包括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规划、供需链和电子商务以及系统集成、系统服务的企业。当前这些企业尽管还不大,但已经对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工业信息化的进程也为今后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需求,例如设计中的智能化设计、协同化设计和虚拟化设计,以及基于网络的异地互操作层次的协同设计等等,这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直接的动力。

记者:对于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您认为这一思路的新意体现在哪里?

吴澄:正如有媒体报道的那样,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此外,新型工业化的新意还体现在,它突出了我国工业发展应在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强调管理的现代化。对于我国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是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和管理粗放,企业管理信息化正是克服管理粗放、优化资源利用、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记者:在探讨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您提倡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您认为这一模式在我国的现实可操作性如何?其实施的关键是什么?

吴澄: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直接带动制造业进步的切入点,因此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会是有效的和可操作的。但是,制造业信息化不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应该基于企业的瓶颈诊断和分析。对于中国多数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和管理粗放是主要问题。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不能只从技术到技术,必须将其与企业一把手的认识、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的重组以及管理的进步结合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