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绚丽多姿的戏剧之花

2002-12-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记者: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手段的丰富多样,作为舞台演出的戏剧、戏曲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13年中却出现不少佳作,呈现出健康兴旺的景象。您身为中国剧协主席,请谈谈其中的原因。

李默然:作为一个老戏剧工作者,回首13年,我的最大感受是这13年是贯彻执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最好时期之一。

相信每一位戏剧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经历过多次风风雨雨的老同志心情愉悦,中青年戏剧工作者意气风发,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因而戏剧舞台上各种探索、实验方法和剧目多姿多彩,搬演外国剧目,重新演绎大师经典,虽然有的剧目引起一些争议,而且在风格及争取市场上有待完善,但这些实验和探索不再被视为离经叛道,这些剧目与其他新创剧目一起,丰富着祖国戏剧百花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是戏剧工作者所遵循的方向,13年中,广大戏剧工作者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在困境中耐得住清寒,守得住节操,努力工作,在创作上更多地考虑市场和观众需求,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如辽宁人艺的话剧《父亲》已演出270多场,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虎踞钟山》和《厄尔尼诺报告》也好评如潮。有些优秀儿童剧目演出上千场。这些剧作贴近当代生活,反映人民呼声,体现出中国话剧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一些剧团也由此走入以演出养剧团的良性循环之路。

在城市戏剧舞台百花争艳的同时,戏剧工作者还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送戏下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如宁夏话剧团大篷车演出队,长年活跃在乡下,去年他们把获奖新作《梅家小院》送到贺兰山下最贫困的固原地区演出,从未看过戏的当地老百姓乐开了怀。去年底他们参加在广西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开着大篷车一路演到广西,戏剧节结束后又一路演回去,演员们的吃苦耐劳一时传为美谈。

记者:据我所知,中国戏剧之花也开到了世界舞台上,戏剧人才脱颖而出,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李默然:戏剧对外交流13年来成绩显著。话剧多次参加国际戏剧节,北京人艺的《茶馆》去过欧洲、东南亚演出,上海人艺的《家》也出访过日本和东南亚。京剧演遍全世界,昆剧、川剧屡赴海外演出。1994年,中国剧协与日本、韩国戏剧组织办起BESETO(中韩日)戏剧节,至今已历经7届,促进了三国戏剧交流,扩大了亚洲戏剧在全球的影响。

在戏剧人才的培养上,中国剧协设立的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节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培养造就了大批戏剧创作、表演人才。尤其是设立了20年的梅花奖,至今已有400多名演员榜上有名,1994年起设立二度梅,今年又设立梅花大奖,演员们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这些“梅花”们不光成为各剧团的中坚力量,有的还成为所在剧种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戏剧事业承上启下的栋梁之才,为中国戏剧的薪火相传作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