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吃文化”到“吃安全”

观察窗
2002-12-23 来源:光明日报 石松 我有话说

前几天看电视中的一个节目,其中一个镜头印象很深。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肯德基在北京的前门开了第一家店,市民蜂拥而至。从镜头里可以看到,不少穿着灰、蓝中山装的普通市民面带喜悦和新奇在寒风中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待着品尝来自大洋彼岸的“炸鸡”。笔者那时不少次也是那长长队伍中的一员,所以今天看到那时的情景感触颇多。

记得当时不少报刊载文,探询那么多的人为什么放着中国的炸鸡不吃,偏要去吃洋炸鸡。“去肯德基吃什么?”不少文章的答案是:“吃文化”。因为洋快餐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管理文化、饮食文化和消费理念等等。

这些年过去了,体现现代管理理念、传承中外饮食文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已经成为各地饮食界自觉的追求。不同风味、不同体验、不同风格的餐馆、酒楼在大街小巷层出不穷,人们从吃得好之中也“吃”到了有深有浅、亦中亦洋的“文化”。

而近日,笔者又看到有报纸说,现在饮食最重要的是“吃安全”。为了安全地吃,人们不惜“高价”以求。前不久,广州一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无公害猪肉”1公斤贵了5元,仍引得大批市民购买。厦门一家公司推出“放心肉”,并向消费者提出严格保证质量的10项承诺。尽管价格高于普通猪肉,但“放心肉”却热卖厦门岛,一些家住城郊的市民甚至打的赶往销售点买猪肉。

消费者从“吃文化”到“吃安全”确实是事出有因。资料显示,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及疏于对农产品质量的管理,食品安全标准过低,一些有害物质和污染物进入了某些农产品和食品之中。专家介绍说,为了让水果、蔬菜尽早上市,一些生产者使用早熟技术、催化剂和激素,使得产量提高,质量下降,安全性差。有报道说,目前每年有20多万吨、1000多种农药施用于农作物,有些甚至是违禁药物。一些化学污染物,一旦进入食物链将很难消除。特别是近几年,农药残留事件、瘦肉精事件、食品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每年人均消费口粮二百多公斤,蔬菜一百多公斤,肉类二十多公斤,吃的问题每时每刻都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从党和政府抓“菜篮子”工作的力度,从投资数亿元用于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我们就可以看出,吃的问题确实是天大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住千家万户的“入口”“安全关”,应该是我们有关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丝毫不能懈怠的工作。

实际上,抓食品安全也并非是一个“负担”。应该看到在当前人们对“吃安全”的强烈需求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金矿”有待挖掘。厦门、广州等地的无公害猪肉涨价仍供不应求,海南无公害瓜菜远销国外就是很好的例子。管好从菜篮子到餐桌的安全,不仅能让百姓吃得放心,而且能“吃”出产业发展、“吃”出农业经济的效益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