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温州走活教育一盘棋

2002-12-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桂廉 陆健 我有话说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温州市,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基础也十分薄弱。散落在全市的数千所学校多是规模小、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当时,温州的教育像是一盘没有生气的棋。

近日,记者来到温州采访,眼见一所所颇具规模的校园,耳听学生们的欢歌笑语,阅读地方媒体上“学在温州”的报道,深为该市教育战线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动。他们用什么样的妙招儿走活了教育的一盘棋呢?

“保中间活两头”吸引民间资金办学

面对温州教育当时的状况,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大面积改善办学条件是不现实的。然而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民间积聚了大量资金。富而思教,多数人尤其是富裕起来的人情愿拿出钱来为子女上学、上好学。另有一些企业看到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欲投资办学。

九年义务制教育是国家给教育战线的硬任务。温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说,为确保任务的完成,市里提出了“保中间放两头”的发展思路,在确保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教育投入,鼓励自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学前和高中教育,即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这两头放开,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格局。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则由政府作为重点保证,通过政府行为来运行。

目前,温州市民办幼儿园、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数量分别占学校总数的比例为89%、45%和30%。1990年至2001年全市教育总投入从2.85亿元增加到34.74亿元,其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总数的比例逐年增长。

抓大放小强化国有教育

“在放活学前教育和高中以上教育后,我们有了更多的财力抓好国有教育。”林卫平说,“面对原来薄弱的基础,我们坚持以抓大放小的原则强化国有教育。”

抓大就是由政府重点抓好代表温州水平和教育形象的现代化学校。首当其冲的是抓好重点中学建设,扩大优质教育。为此,该市抓了以省级重点学校——温州中学为代表的10所学校搬迁扩建工程。在市区外的其他城镇抓了以瑞安中学等县市中心校的重点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做大做强特殊教育学校。

抓大的另一做法是利用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集团,如温州实验中学是该市一所重点学校,该校兼并了相隔几十米远的温州十中,以后又在下吕浦新住宅区办了分校。学校规模扩大后教学质量仍保持高水准,受到群众的欢迎。

放小,一是把规模、小底子差的学校集中办到较好的学校中,二是让非重点或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学校转为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合作办学体制。政府通过督导评估和考试评价进行宏观监控,努力促进学校成为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的法人主体。该市教育局普教处处长郑阿天说,20世纪90年代,温州小学有4494所,实行抓大放小后,到2001年,小学数下降到1705所。

抓管理抓人才确保教学质量

名校做大的同时,实力也要不断提高。温州实验中学校长王朝曙比喻说,学校做大后“牛奶不能变稀”,否则就会垮掉。

在学校调整过程中,温州市一直十分重视抓学校的管理,抓人才建设。由市教育局牵头,温州实验中学将原温州中学初中部的师资合并,调年富力强的该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王朝曙任实验中学校长。学校合并后,王朝曙狠抓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新学校很快融合为一体。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该校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同时采取送出去和内部以老带新的方法培养青年教师。

对民办学校,该市教育局也同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严格管理。温州市委、市政府把民办教育视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民办教育把好总体规划、建校审批、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和优惠政策关,以使民办教育健康成长。

改革的三步招数走活了温州教育一盘棋,对温州教育战线的现状,该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吴建军举了几个数字作了说明:从1990年到2001年,全市小学、初中校均规模分别从162人、798人提高到380人、962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从84.87%提高到99.9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7.67%提高到72.96%;高考上线人数已连续4年居浙江省第一。改革开发初期教师队伍中民办、公办、代课教师各占1/3,目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