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越剧 南方奇葩绽放在北国沃土

2002-12-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热烈的演出了:严寒的冬日,北京七色光儿童剧场内座无虚席,舞台布置得简陋甚至有些寒酸,事先录好的MIDI伴奏,越剧大戏《唐伯虎点秋香》,演员虽然演得认真但一看就是业余水平,远不如专业演员那般潇洒自如,但她们的表演却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彩声。在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成立15周年之际,该会所属北京越海艺术团的业余演员以这出大戏和10出折子戏,奉献给京城观众,给京城越迷们带来莫大的惊喜。

坚守阵地培育新苗

1985年,因在京城难觅知音,文化部所属的红旗越剧团解散了,演员纷纷改行。后来只有两人还从事文艺工作,一位是歌手李玲玉,另一位是扮演青年毛泽东的王。但该团原副团长丁苗芬却不服输,她不相信越剧在北方无法立足,决心做些越剧普及工作,于是自筹资金,于1985年6月1日开办了京越戏曲学校,面向社会,招收了二三百名小学员,精心培育着这批越剧的小幼苗。丁苗芬不仅自己言传身教,还专门请来了一些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如北方昆曲剧院马玉森、洪雪飞指导身段、唱腔,歌唱家万馥香教发声。这些北京姑娘几乎是凭着听录音和看录像死记硬背唱词,再加上观摩专业越剧团来京演出的现场,几年下来她们可以唱得有腔有调,韵味十足。在京城,她们常常参加社区、票房联欢和演出,并参加过春节戏曲晚会演出,扩大了越剧在京城的影响,到沪、浙一带演出时竟也大受欢迎,一时声名大震。

业余演员载誉南北

1987年,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成立,李超、郭汉城担任第一、二任会长,剧作家曹禺、越剧名家尹桂芳生前曾任名誉会长,越剧名家袁雪芬为总顾问,丁苗芬任副会长,众多越剧名家任顾问和理事,并成立了越海艺术团。

如今15年过去了,在现任会长丁苗芬的执著和努力下,研究会已有会员近500人,拥有4个演出队。其中3个青年演出队的姑娘演技渐趋成熟。在她们当中,有教师、记者、翻译、公司职员和企业干部。虽然工作不同,但她们十几年如一日,把业余时间完全奉献给越剧。徐派小生侯学军和黄、王派花旦田淑芳、傅派花旦王小红和李娜、范派小生程媛媛和宋春梅、金派花旦陈英、戚派花旦罗松、老旦刘彦等,在京城越迷中已是鼎鼎大名。1996年,在全国越剧业余爱好者卡拉OK演唱大赛中,研究会有3名会员夺得二、三等奖。1999年研究会3名演员参加上海国际越剧节演出,并在上海举办研究会专场演出,震动沪上越剧界,越剧名家徐玉兰、傅全香、金采风当即收下侯学军、王小红等4人为入室弟子。同年,研究会又参加全国越剧折子戏大奖赛,荣获金奖、铜奖。2002年,在“利群杯”全国越剧票友大赛中,研究会有1人获一等奖,54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经过北京市文化局考核评定,有13人获得专业演员的资格证书。越剧,这朵南国之花终于在北国大地上盛开了。

更为可喜的是,姑娘们不但学会了演唱越剧,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她们的自立精神。没有服装和道具,她们就自己花钱置办,每人都会做缝戏装的针线活,也会把易拉罐剪开做头花。此次庆祝研究会成立15周年演出,没有任何赞助,姑娘们自筹三四万元,一切都是自己动手,排演了研究会成立以来的首部大戏《唐伯虎点秋香》。姑娘们自豪地说:“我们是全能型的演员。”

越剧曲调优美,人物俊雅,比较符合当今审美,因而很受年轻观众喜爱。随着近年来越剧新戏成功之作颇丰,使得越剧在京城拥有的知音越来越多,而这又与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所做的大量普及工作分不开。可以相信,越剧这朵南方的奇葩,一定会在北国广袤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