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的2002——本刊编辑回顾今年书业

2002-12-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科学

需要一个必读的理由

邢宇皓

出于个人偏好,平日对科普图书多了几分关注。书业一如人生,起起落落,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当回首2002年科普图书出版的时候,心情还是不由变得复杂起来。从年初上海译文出版社《伽利略的女儿》到岁尾北京大学出版社《科学的历程(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四大恶人”丛书》,这一年中不时有科普佳作闯入视野,而近年来已成品牌的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木犁书系》、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三思文库》等等又多有“添丁”,都是令人欣喜的好事,然而,内心深处却总萦绕着一丝忧虑,隐隐觉得近年来不断聚拢的科普出版的人气仿佛正在散去。但愿只是杞人忧天。

如果把科普图书比作漫天繁星的话,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无疑是今年最耀眼的两颗。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通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推动”丛书》“结识”霍金的。时至今日,当年曾点燃中国人科普热情的《“第一推动”丛书》中只有《时间简史》能历经10年而不衰。在告别了书籍短缺的今天,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而霍金在中国百姓心目中也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种象征,仅是“霍金最新科普著作”这一卖点,已足以让人们无法面对《果壳中的宇宙》而无动于衷。尽管这两部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仍然有不小的阅读难度,但它们却在各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以令人羡慕的地位,昭示着科学偶像的魅力。

与此相映衬,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的《美丽心灵》如超新星般骤然爆发,更是耐人寻味。早在2000年,这本纳什传就曾以《普林斯顿的幽灵》为名出版,但当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更多关注,直到好莱坞将纳什奇特的人生经历以更加戏剧化的形式搬上银幕,并一举摘得奥斯卡大奖。在出版社以电影的中文译名《美丽心灵》重新对纳什传进行包装后,盗版竟也随之出现。在印象中,除当年《“第一推动”丛书》外,此类科普图书遭遇盗版实属罕见,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该书的市场反响。

但是,《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美丽心灵》这些科普图书的“走红”真的是我们的公众科学素养得到很大提升后的结果吗?从8月在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纳什演讲,观众初时蜂拥而至,既而哈欠连天,直至有人中途退场,我们不难得到答案。平心而论,《美丽心灵》确为佳作,但其一鸣惊人,更多地靠的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推动。《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疑,公众科学素养有待提高,是当前科普作品普遍销量不佳的主要原因。但是,只把“板子”打在公众身上却有失公允。毕竟,科普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有人戏称:“看科普书的,都是有科学素养的;而最需要科普的人,是不看科普书的”。这正道出了当前科普图书的尴尬。在科学普及中,“普”是前提条件,然后才可能谈到“及”的问题。正如《时间简史》的广告词所说的那样:“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只有先读了,才会有“懂与不懂”的两种可能,而收获则通过阅读得以实现。发行量的多少显然不是衡量一本图书优劣的标准,但对于一本真正的好书,销量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这不仅是金钱的问题,同时也是其社会效益的具体表现。对于科普书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看,较之大多数科普图书的默默无闻,《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美丽心灵》所获得的成功,决不是多卖出了几本书那样简单。

在科普图书领域,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口味不和”由来已久。从市场角度考虑问题,这在其他图书出版领域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到科普图书,这样的思考方式却似乎总是在被人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在整个出版过程中,读者的因素往往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在这个微利甚至无利的出版领域,那些创作者、翻译者、出版人、出版社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他们对科普事业的执著与坚守令人肃然起敬。但是,我想,他们是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的。科普图书不应该是象牙塔中的明珠,而应该是大众流行阅读的一部分。每个创造者都有理由得到丰厚的回报。

考虑读者需求并不是要科学降格以求媚俗,更不是是将其庸俗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普及的责任。人们常感叹:在图书市场上,科普著作“斗不过”伪科学读物。形形色色的伪科学为何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大体上不外乎两点:或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或是声称能解决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前者,恰是科学的“长项”也是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而对于后者,只要科学分析驾临,各种“神功”也只有落荒而逃的份了。问题在于,我们的科普著作是否做到了用科学的魅力抵御伪科学的诱惑?有时突发奇想,做科普图书不妨从研究伪科学读物开始。其实,近年来,能吸引普通读者目光的科普佳作并不少见,只是市场运作的单薄,使其中的大多数湮没在茫茫书海中,殊为可惜。

当然,科学传播是分层次的,科普图书也必然是分层次的。然而,给读书人一个非读不可的理由,应当是每一部科普读物不可或缺的。

感谢那些为科普事业默默工作的人们。没有他们,我们也许永远无缘得见科学的美丽。

思想

感悟生命史的魅力

梁枢

今年九月,我到武汉大学开会,除了出差必带的一些东西之外,我还随手从桌子上拿了一本书准备在火车上看。书的名字叫《林村的故事》。

身为书版的编辑,每天都有新书在手边出现,但说来惭愧,一年下来,能认真读进去的,却很少很少。不但读了,还思考,而且边思考还边作读书笔记。这样的书就更少了。

《林村的故事》伴随着车厢的晃动。我读了,想了,也记了。但思想的精灵却仍然在脑海中到处游动,不肯停歇,最终与我读过了另外两本书奇异地碰撞在一起。三个精灵直到现在还在我的脑子里跳着舞,而且越跳越来劲。

这两本书,一本是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一本是李德顺的《家园》。

记得我的朋友,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曾讲过一件事,他在采访侗族大歌时了解到,侗族的歌师在其族群里地位是非常高的。每到开歌会,歌师出场的时候总是满堂彩。这些歌师都有当场编歌的本事,不管什么人来,他可以马上带领歌队去对唱。他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受尊重的感觉就相当于我们文字社会中的教授。这种价值评价系统是代代相传的。作为一个歌师,他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人追求,中年的时候教人唱歌,老年的时候受到所有人的尊敬。这同一个老师从助教一步步辛辛苦苦爬到教授、博导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评价系统一旦遭遇我们的评价系统,就立即发生了问题。我们问他什么时候出生,他用他的记忆方式回答说,是兰陵涨水那年,我们听不懂。干部就训他:怎么这么不准确,到底是哪一年?我们又问,你是属什么的?他更说不上来了。这样问下来,徐新建就感觉到我们的问话有问题,我们代表的是另一个文化系统。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自以为是全有的真理其实是有边界的、有外在的。在这个边界之外,分明生长着另一种形态的文化。真正被震撼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三个精灵的舞蹈带给我的是同样强烈的震撼。《中国思想史》和《家园》都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已经被多所大学指定为必读的参考书。但是,它们分别以史、论、志的文本形式,昭示了一个被我们的目光长期漠视或忽略的世界生命史的世界。

三位作者生长经历、专业背景、思维方式迥然相异,但他们却在我眼前共同构绘了一付中国人的生命精神的图景,看上去是那么生动和谐:

古老的东方生活着一群人,它的语言,在其民族历史演进中自然形成,作为对其民族文化的最基本反映和认同,构成了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形式;与语言相关联的并使语言所以形成的土地,作为生命、族系、种群所由形成的地域条件,与中国人生命存在组成的最基本的关系;家庭则是生命形态延续的基本链条。这几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组成极具弹性、韧性和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的基座与础石。在它之上,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安宁而井然:“一般的知识与信仰”一方面为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的世界提供“日用而不知”的规则与理由,构成文化的底色,使生活平稳而有序;另一方面又构成经典与精英思想的最直接的背景。“一般的知识与信仰”与经典、精英思想组成一个可以相互印证与转化的网络,以自己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续写着中国人生命史。

一百多年前,西方文明的侵入,使中国本土文化变得支离破碎,身陷“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至于引发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传统的知识与信仰突然失效,“文化失语症”四处蔓延。但是,中国文化的基座与础石并没有倒塌,它不但能承载传统,也可以容纳创新,还可以让中西合璧:使外来文化本土化,使本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它始终参与历史的创造,与时偕行。生命的精彩铸造文化的魅力:土地、语言、家庭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的最后根基和真正的基础,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不是别的,它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本身,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园,建设这个家园既不是古人的事,也不是洋人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是我们自己的权力和责任。

产业

关注中国出版航母

计亚男

被出版界誉为“中国出版航空母舰”、“中国出版界的国家队”的中国出版集团今年4月9日成立。

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都是举足轻重的老字号。它们是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13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现有员工5000多人,总资产约50亿元人民币,2001年销售收入约25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之前,我国已经有6家出版集团、4家发行集团和1家期刊集团,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已初具轮廓。目前,我国出版业每年的出书品种有十三四万种、总发行量超过70亿册。尽管数量和规模都不小,但在质量和效益方面,同国外的大出版集团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成立中国出版集团,就是要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自己的市场主体。这是中国出版业面对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出版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牧之说。

怎样的出版集团才算是成功的,现在还不能拿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每个集团组建的条件和基础是很不相同的,有的条件好,基础较雄厚;有的条件差,基础较薄弱。现在,看一个集团运作是否成功,可以与组建前相比。比较的硬性指标是成本是否下降,质量是否提高,平均每个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否提高,平均利润率是否提高。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出版集团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明晰产权,为集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产权保证;集团如何与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实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如何在出版集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由于出版集团都仍然保留事业属性,在此前提之下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是对集团领导者智慧的考验;如何迈进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经营这“四跨”步伐,出版集团在这方面可谓任重而道远……

对于出版集团,全国整体布局是这样的: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尽快形成大中小并举,若干大型集团在全国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省市集团带动区域发展、一般单位依靠特色和品牌,拓展空间的全体格局。

业内人士研究预测,我国出版集团在今后的发展将呈现这样一些趋势:

——出版集团建设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市场主导;
——随着媒体之间的渗透,出版集团向媒体集团转化;
——逐步形成真正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集团的垄断趋势渐强。

我们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真正留下的那些发行、报刊、出版集团,可能是跨媒体、跨行业的集团,也可能是跨国界、地界发展的出版集团,那便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出版航空母舰!

书市

中国大众的阅读

王玮

第十三届全国书市2002年10月18日至28日在福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书市专设了迎接党的十六大图书精品展和图书专柜。

我国台湾出版界首次组团参加全国书市,共展出图书7000多个品种,展位数达16个。台湾出版界的加盟,使本届书市首次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国书市。

本届书市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以“办在福州,热在福建,两岸联动,影响全国”为宗旨,参与人数、展位数和展销品种均创历届书市之最。

参与书市的各界群众每天达10万人次。据全国书市组委会统计,本届全国书市订货量达到10.15亿码洋,比上届书市增长了25.3%,订货首次突破10亿码洋大关。书市福州主会场及南平、厦门、龙岩三个分会场总计销售额1900万元,比上届书市增长58%。

10月的福州依然暑气逼人。今年的10月中旬,第十三届全国书市给福州市民带来了另外一种热潮,那是对于阅读、求知的向往。

但是,当我们刚从北京来到福州时,当地的一位朋友向我们介绍说福州人平时对做生意比较关心,对读书看报并无兴趣。

当他对我泼这些冷水的时候,我们正站在福州最美丽的一条大道——江滨路上。缘闽江而建的江滨公园里,工作人员正在布置为全国书市举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