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力的展示和文化精神的张扬

2002-1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何西来 我有话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套《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收入评论专著11种,详论对象是黑龙江省当代文学创作中最活跃,也最有影响的11位作家。丛书由冯毓云主审,罗振亚主编,他们自己也是11位专著作者中的二位,每本书前都印了由他们署名的丛书总序。总序说明了编辑和出版这套书缘起与初衷,同时,对黑龙江文学的历史,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黑龙江文学的繁荣和特点,做了简要的追溯与概括。翻阅了这套丛书,并且细读了其中的几种,我有以下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套反映黑龙江文学发展态势和展示黑龙江文学队伍实力的书。从发展态势来说,新时期文学,是黑龙江文学史上最好的时期,出现了从来未有过的繁荣,势头很好。说繁荣,是因为出现了一批不仅在本地区,而且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家和作品。由于这些作家作品的存在,就大大地提高了黑龙江在全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如小说创作方面的张抗抗、迟子建、阿成,报告文学方面的贾宏图、张雅文(张雅文的电视文学创作也颇有实绩),戏剧创作方面的杨利民、杨宝琛,诗歌创作方面的梁南、李琦等,都以他们个性鲜明的作品,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文学创作能达到的水平,一般都是由这个地区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来代表的,因此冯毓云、罗振亚他们,重点选择这样11位在大体涵盖了本地区几个重要的文学门类的代表性作家进行初步的系统性研究,无论对于本省文学的发展,还是对于全国文学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这也同时就是黑龙江文学队伍实力的展示。文学队伍的实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文学创作队伍的实力,这就是在这套丛书中作为研究和评谈对象的作家,他们的实力,是以他们的作品所达到的水平为标志的;另一部分是文学理论批评队伍的实力,这就是这套丛书的写作者的实力。作家的实力表现在他们的作品能不能经得起评论,有没有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论批评家的想象与评论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包括思想的空间和审美的空间;理论批评家的实力则表现在他们的评论对象是否选得准,抑扬褒贬是否得当,有没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见解和艺术见解来支撑自己的批评等等。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在这一套丛书中,既看到了黑龙江文学创作队伍的实力,也看出了理论批评队伍的实力。

其次,是这套丛书的作者们和策划主持人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关注。丛书的名称就非常醒目地标出了“龙江特色作家”的字样。黑龙江地处我国疆土的最北端,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大野茫茫,天高地远,有着特殊的自然景观,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文景观。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风俗礼仪,生活习惯等等。这些东西,既作为描写对象,进入文学作品,又影响着作家的文化心理,并且作为主体因素,与进入作品的客体因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照我看,丛书所标举的“龙江特色”,其实主要就是这种地域文化特色。以冯毓云的《杨利民论》为例,杨利民称自己为“大荒野中的老牛仔”,“大荒野”说的是特殊的地老天荒的北大荒的自然环境,“老牛仔”则既概括出岁月的沧桑,又有拓荒者的粗犷、剽悍和平凡。冯毓云径直拿来作了她这本专著的总标题,足见她对于作家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视。杨利民是新时期以来黑龙江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大雪地》、《大荒野》、《地质师》等名作我看过,甚至说不上特别成功的《在这个家庭里》我也看过。他的创作,无论就其取材而论,还是就其艺术个性论,都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我以为冯毓云《杨利民论》的第一章便突出作家的“黑土情结”并从这里入手展开对杨利民全部剧作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杨利民说:“北方的博大苍凉,使我的灵魂在大荒野中徘徊与飘泊,那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我的一切思想、性格、情感、行为,欢乐与痛苦和我所描写的对象,都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北方的我灵魂的天堂与精神家园。”可以为证;他的作品更可以为证。

杨宝琛是黑龙江另一位有影响的剧作家,他比杨利民年长,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却从18岁便到了北大荒。《杨宝琛论》的作者王咏梅也从他身上看出了“融入血脉的北大荒情结”,称他为“黑土地哺育的缪斯之子。不仅如此,这位作者还从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个性中(包括土著人物和外来人物)紧紧地抓住了地域文化的表现与影响,加以开掘。这就使论述更深入了。此外,如罗振亚的论女人李琦,邢海珍的论诗人梁南,刘绍信的论小说家阿成,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地域文化特色的问题。都能给读者以启发。

最后,读这套丛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点,这就是对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视。有没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常常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是否成熟的标志。因此,即使同属于黑龙江作家群,在相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中,同受相近的地域文化传统的薰染,也会因个体秉性、气质与命运的差异而显出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来。比如同属剧作家,杨宝琛和杨利民的区别在两位丛书作者的笔下,就被充分地、准确地捕捉和表述出来了,而诗人梁南和李琦的诗作的个体审美特色,也都被其研究者作了重点的探讨。此外,丛书中对张抗抗、迟子建、孙少山、张雅文、阿成等的研究,在作家取材,叙事方式,语言特色,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中,也都充分注意了艺术个性的把握。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

当然,由于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比较年轻,学养和阅历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在显出学术的朝气和学术想象力的活跃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普遍缺乏论证的历史感,眼光不够老辣,理论分析的厚重感仍嫌不足等等。尽管如此,以这样的声势和规模对本省作家做这样的重点集中研究,在全国,恐怕要算头一家了,因而其意义与影响不可低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