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贺兰县文化馆成功“客串”文工团

没有专业表演团体 谁给群众送戏下乡
2002-12-27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本报讯 不久前,在银川市最繁华的南门广场上,一台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正在上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现场几乎无人走动、无人退场。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台上所有演员都不是正儿八经的演员,而是贺兰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们本来的身份是辅导员、舞美师、演奏员、会计、馆长。

文化馆怎么“客串”起文工团来了?

以前贺兰县没有专业表演团体,由谁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呢?自治区剧团到这里来演出的场次十分有限,花钱请别的剧团也不大现实。贺兰县文化馆决定拾遗补缺、主动承担起送戏下乡的任务。而这对他们来说谈何容易?全馆能正常上班的只有13个人,真正懂戏剧、会演出的没有几个。1998年以前,因为危房改造等原因竟连续几年放长假,文化馆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有为才能有位,全馆人员都认识到:再无所作为,就可能被社会淘汰,要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

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由于当地财力紧张,他们的办公费、取暖费都是问题,甚至连稿纸都要到外单位去要。送戏下乡,他们连交通工具都没有。可以说,要干点事寸步难行。

但他们不喊难、不叫苦,主动到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去联系,充分借助对方的财力和积极性组织联合演出。近几年,他们与外界合作举办了司法宣传、计划生育、“三五普法”、农机监理等各具特色的演出。群众集会时和农闲季节,也成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时机。

1998年,馆里创作了小品《敲门砖》,为了把它搬上舞台,大家先掏个人腰包凑齐了6000元费用。《敲门砖》一炮打响,后来还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填补了宁夏在此奖项上的空白。自治区戏剧家协会奖给他们2000元,县财政也给他们发了补贴,他们这才把当初个人垫支的钱退还给本人。

几年来,他们就是这样先干活然后才考虑回报,有时付出了很多竟没有回报。下乡演出一场,他们只能拿到10元补贴。每场演出,几个人连踢带打,身兼数职。上台是演员,下台又是演奏员,一会又当起勤杂工,几个人就包下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馆长丁玉民感叹:我们这支文艺轻骑兵真是太“轻”了!

就是这支轻骑兵,在没有活动经费的情况下,每年在本县送戏下乡30多场,进银川演出二三十场,每月都参加本地的广场演出。他们还把戏剧演到永宁县、惠农县、银川郊区。他们用频繁的演出,既养活了自己,又繁荣了农村文化。

丁玉民告诉记者,自2002年以来,他们从未闲过一天,一直在不断地排、不断地演,推出了许多新剧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