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化数字化下的中国基础教育

2003-01-02 来源:光明日报 陈长荣 我有话说

《基础教育再把脉》&nbsp
21世纪教育论坛组委会编&nbsp
苏州大学出版社


教育为国家命脉之所系。基础教育又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全球化和数字化作为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日益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基础教育内部结构与诸种内外关系的变化、调整甚或是革命。研究其间的关系,对于重构基础教育的基础、深化教育改革,将是很有意义的。《基础教育再把脉》一书作为“教育系列话题”之一,就这些问题作了广泛涉猎和深入探讨,确是一部适时佳作。

如何在全球化与教育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创新,是该书着重探讨的焦点话题之一。中国基础教育的长处是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相当扎实,这为国际所公认。但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好奇心、求知欲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信心等方面,则还存有很大缺陷。比照西方教育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尚有较大差距。作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要有很强的开拓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对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素以善于考试著称,但到了大学教育阶段特别是到了研究生阶段之后,就显出动手能力较差和创造性思维较弱等缺陷。这与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考试均是标准答案与不鼓励孩子有创新的思维不无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了直接伤害。在应试教育的日子里,我们得到的是许多对生命发展并无多少价值的知识积累,丧失的是无数学生创造性的能力。当前教育技术的数字化,将我们的创新教育带上了新的平台。数字化手段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一个延伸,更是一场革命。在网络上实现师生教学互动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等等,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活,理解得也更为透彻。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这个手段,在内容的支配下,在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理想的支配下,为创新性教育插上有力的翅膀。

如何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注意加强人文教育、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这是在基础教育层面上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该书探讨的又一个话题。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基础教育中德育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现在应该是把其内涵扩大到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时候了。1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人类道德滑坡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们再次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国”正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如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得到协调进行,这是要着力强化的一项基础工作。不能认为现代化就是科学化,中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全球化进程中自有其特殊的价值与使命。我们在中小学德育上曾出现过一些偏差。有的专家在书中尖锐地指出,目前,德育出现了跟着“功利”走的趋向:有功利就搞德育,无功利就不搞德育。这对于中小学生人文道德精神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这些见解,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思。

该书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问题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使该书增添了浓重的现实感。如何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包括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不至于产生太大差距,这是当前教育部门上下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普通学校,这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沉默的大多数”。关注其生存状态,关心其发展空间,了解其酸甜苦辣,这涉及到教育发展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问题。书中讨论了在教育决策时到底是考虑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照顾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专家学者们强烈的人文关怀。比如说,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其间的剪刀差过大,我们往往习惯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各级教育评估部门往往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评优上,而对各级学校应达到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基准问题则没有兴趣去很好地研究与解决。特别是对于目前还相对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在目前全球化与教育技术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之下,如何使其发展得更快,改变得更好,而不至于产生更深的“数字鸿沟”?鲜明地提出这些问题并予以深入探讨,对于我们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本书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广阔背景下观照中国基础教育问题,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对于许多问题的探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值得强调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在“教育在线”网站上部分内容跟帖,让人们了解到不少真实而有份量的见解,领略到人人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和声。这种对话者在场的参与、互补、碰撞的特点,为别种教育类书籍中所未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