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农”问题:大家都着急

代表委员三人谈
2003-03-09 来源: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郝富霞代表(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和镇东夏村农民)班程农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去年两会期间,朱总理对中外记者坦言:“令我最感头痛的是什么?我想在目前来讲,主要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应该说,过去五年间,农民已经得到了很多实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增收的幅度较慢。今年两会期间,一谈起“三农”问题,每一位代表、委员都面色凝重。

郝富霞: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是个普通农民,与周围农民比起来,我算是富裕户了。我的切身体会是:要把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我从1986年开始承包土地至今,水稻累计产量已达1700万斤,我的法宝就是科学种田。还有一个例子,有个县为农民引进了优质葡萄,可一年下来,每一户的产量、质量差别都很大,原因就是有人懂科学,有人不懂。现在农民都知道如果没有好技术,再好的项目也会失败,但单靠农民自己,很难提高科技水平。

怎么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呢?我觉得应该把农业技术站利用起来。现在每个乡镇都有农业技术站,日子过得都不怎么样。完全可以把这些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教农民,把那些打牌、聊天的农民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什么是WTO、什么是种植结构、什么是产品结构,让他们也知道绿色农业、环保农业,也想着创品牌、进行深加工,也学会网上查询、订单种植。

我连续当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最突出的感受是代表们一届比一届的知识水平高。今年,我们吉林团里高中学历的只有我一个。什么时候我们农民的素质也随着时代同步提高了,农村离小康目标也就不远了。

班程农:发挥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示范作用

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全国农民最愿意听到的话,没有谁比农民更关心自己的生活了。

但农民又是最讲究实际的,我们要让农民看到实惠,就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奔小康。

贵州多山,特别适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这些年我们大力扶持个体养殖业,发展规模种植业和加工、流通、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我们对粮田进行技术改良,原来一亩地只能养鹅100只,现在可养300只,收入提高了3倍,许多农民都跟着效仿。我们和新西兰合作发展草种业,带动了周边260户农民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2万元。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各级政府不懈努力下,目前贵州全省贫困人口已经降到300万。我们要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植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鼓起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

刘兆勤:把农业当工业来抓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以苏北地区为例,虽然这些年来通过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与苏南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的体会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在“三化”上下功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要用工业化的方式解决农业问题。

苏北地区历来是鱼米之乡,基本上是旱涝保收,农民吃饭不成问题。但要想单靠种粮食大幅度增加收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搞粮食深加工,搞资源开发利用,把粮食、棉花、蔬菜等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县已经建成了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其中有生产奶制品的维维集团,有板材加工企业盛阳集团,有纺织企业中天集团,他们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依靠本地农村,一大批种地的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另外我们的蔬菜加工业也已经起步。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修路、盖房、增加教师工资、建设中小城镇,哪一件事缺了钱都办不成。钱从哪儿来,还得从产业化、工业化中来。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县、乡、村三级财政状况好转了,农村的事情才好办一些。当然,中央如果能加大对县、乡两级财政的支持,“三农”问题会更好解决——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人物素描: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