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扩招”之后怎么办

名流看教育58
2003-03-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韬 我有话说


陈心昭,1939年出生于上海市,1965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合肥工业大学校长。主持完成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5项。

记者:你是大学校长,又是全国政协常委,你更愿意用哪种身份接受采访?

陈心昭:我记得你们报纸有个专栏,叫“大学校长访谈”,内容很充实,不过谈的多是校长们所在学校的情况。今天我想改一改,谈谈全国高校的情况——来到北京开两会,当然得用政协委员的身份接受采访。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问题仍是大家谈论的焦点。关于高等教育,许多代表委员都在批“博士点太多太滥”的现象,说它是“博士培养大跃进”。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既不能怪博士生素质低,也不能怪导师不负责任,应该算是连年“扩招”产生的“副产品”。再加上一些大学贪大求全,这一现象就更普遍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看,几乎每所大学都在展示自己的宏伟蓝图,大家的目标还都差不多,都要用若干年时间,把本校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学——可是,哪有那么多一流大学等着你去创建?

记者:说到“博士培养大跃进”,我注意到你已经带了20名博士、20名硕士——你本人是怎么培养博士生的?

陈心昭:我是搞机械设计制造、机器振动噪声与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的,这些都是企业生产中躲不过的课题,相对而言,它们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所以我带博士时,始终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要求他们一定要考虑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研究的东西要有使用价值———至少要有预期价值。另外,博士是最高层次的人才,他的眼界一定要开阔,要在本专业里具有全局意识,不能抓住一个研究方向就往里钻。

回头再说大学的办学方向。在教育部召开的座谈会上,我说:现在的高校热衷于升格、戴帽子,专科院校想升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想多设几个硕士点、博士点;稍微有点名气的学校,都要向北大、清华看齐,要办什么“研究型大学”。什么叫研究型大学?是不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提高了,你的研究水平就水涨船高了?不一定吧。当时陈至立部长很重视,说要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记者:从教育发展规律上看,是不是必须有这么一个阶段:先在规模上扩招,然后再充实内涵?

陈心昭:教育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所以教育发展规律其实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大家所说的“扩招”。扩招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处理扩招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后勤问题可以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师资紧缺问题、专业设置不合理问题,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说具体点,就是既要面向市场,又要量力而行,要有重点地进行专业、学科建设。还是那句老话: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哄而上。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你是从全国范围考虑“高校扩招后怎么办”。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校长,你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陈心昭:合肥工大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这些年来也在扩招,现在有18000名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从二者的比例上看,不算是研究型大学。我们给合肥工大的定位是:以培养人才为主,教学、研究并重。我们处在皖赣豫三省之间,这三省的工业生产规模正在连年增大,需要大量的实用性人才。这就是我们“因地制宜”的“地”。培养实用性人才就是我们的办学重点。实践证明,我们的定位是正确的,2002年合肥工大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3%,这个数字你们《光明日报》报过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