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师教育发展策略:加紧优质职后培训体系研究构建

2003-03-20 来源:光明日报 徐莉 我有话说

中小学教师培训即教师职后教育,包括新教师入职培训、在任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这一块国内过去是由地方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多年以职前教育为己任的高师院校很少问津,即使参与也只是处在学校边缘地位的成人教育、辅助式参与。更谈不上系统有效的体系构建。显然,这一局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但现实是,我国教师教育整体看,仍基本处在职前式模式上。从教师教育的主体:师范院校看,除少数部属龙头高师院校外,地方师范院校很多还处在传统办学模式上。即使开始重视职前培训问题,也还远远不够,远远没有上升到学校发展的中心和基本策略上来。此种状况,如不尽快进行战略调整,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影响基础教育改革进程。

一、教师职后培训严重滞后的局面已成为制约整个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

除知识经济下形成的庞大教师培训市场亟待开发外,我国现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致使职后培训仍处在学历补偿阶段,真正意义的继续教育还无法实现。职后培训的任务就更为艰巨,而主要承担职后培训的地方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历史原因造成原本在教育水平上就与职前培养倒挂,又是盲目照搬职前培养的与实际严重脱离的模式,在探索自身发展规律,形成自身科学体系和实践模式方面基本处在盲点,即使这样,这几年也呈弱化趋势,特别随着一些省级教育学院与师范大学合并,专门学院取消,职后培训变成由普通高师院校设的成教办或教师继续教育办来负责,实际对职后培训是一种弱化。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于对教师继续教育认识不清,随着中小学学历水平的提高,学校建设也呈弱化趋势。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师职后教育需要。职后培训系统教师培训需求严重不相适应的现状,需要高师院校积极把浪费的教育资源组织起来,有所作为于职后培训,为改变上述落后状况做出贡献。而高师院校却因多年从事职前教育,对职后培训感到无所措手足,对此并未有敏锐的应对。

世界各国竞争的教师教育正随着对在职培训的重视和发展而进展,没有在职培训体系的构建,教师教育发展就失去了前提。

二、建设21世纪新教师教育体系,必须首先构建起一流职后培训体系

上述对教师职后培训市场的分析中可见,仅靠现行的职前终结性培养的师范教育,再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中知识数量的增长和知识学科进一步分化需要。必须把师范教育扩大到教师生涯的整个过程。并且整个师范教育的重心后移,即更加重视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因此,致力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的探索,已是国际人才竞争中不争的战略选择。这给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我国高师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应该说,我国高师院校最大的空白和难点在职后培训,最大的发展空间也在职后培训。

没有职后培训的同步改革,势必影响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空间视野。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即使实现了教师培训系统与现行师范院校的重组,由于没有与之相应的内部机制的建立,很难避免走向形式上简单组合,而形不成真正高水平,有活力,开放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没有好的职后培训,职前教育也不会好。

在我国,建立一流教师教育体系的关键和前提,是建立一流的培训体制。并使之能够与职前培养一起实现整体的整合和升级。着手全新的师范教育职后培训体系的研究,已是刻不容缓。在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中,研究好这个问题,定会像解开一个扣子,打开一道闸门。带来教师教育的一个大的飞跃发展。同时,师范院校亦应转变观念,将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终身教育作为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列入学校工作重点。

三、一流培训体系,应是具有更广阔世界眼光、时代眼光的教师终身多元化教育体系

面向社会,加大服务力度,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是高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全方位打开职后培训市场,是高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该把构建新的师范教育体系过程,看作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行业界限日益模糊情景下的大教育化过程。促进师范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就是要促进师范教育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社会大系统的一体化。这时的师范教育应是处在各种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相互开放的大教育系统中的大师范。而“大经济”“大教育”“大师范”中的职后培训理应以“大培训”理念来支撑。即框架的纵横驰骋:纵要有连续性,动态性,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横要跳出“师范圈”,“教育圈”,放宽视野,纳一切培训资源于审视师范在职培训的视野中。对象全方位放开,渠道全方位贯通。师范院校要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最好的培训资源组织者。以使新世纪教师视野,在扩大的社会情境中具有世界眼光。新世纪的高师院校成为一个真正的时代窗口。

总之,个人认为,新世纪,高师院校应拿出精力,加紧对构建职后培训体系的研究,同时应站在职后培训视角上,统筹考虑教师教育资源和培养培训计划,以整合的教育模式调整办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于时代和改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