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难倒”经济学家

光明论坛
2003-03-20 来源:光明日报 陈保齐 我有话说

今年“两会”的“新闻战”十分激烈。期间,一些记者抱怨“代表委员别离我们太远!”其实,真的是代表委员面难见吗?好像不是这样。经济学家吴敬链委员被记者难倒就很能说明点儿问题。

3月4日上午,在政协经济界小组讨论结束后,吴敬链被记者团团围住。一位记者发问:“吴先生,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刚才提到上升周期,什么叫上升周期?”又有一位提问:“您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税收结构?”“什么是税收结构?”面对记者们的问题,吴老似乎总是一头雾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是不是吴老故意回避问题?当然不是,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上升周期”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以为经济学中有周期理论,就想当然地认为有所谓“上升周期”、“下降周期”,实在是凭空想象。还有那个“税收结构”,到底指什么呢?是税种的结构?是纳税人的结构?还是税收的地区结构?的确让人费解。拿另一位经济学家萧灼基的话来说就是:“(记者)很年轻,非常年轻。”

在信息社会里,记者接触的新事物、新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但新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好的。比如某些年轻记者听到一个新名词就迫不及待地用在稿子里,好好的“价格”不用,非要用“价位”;好好的“层次”不用,非要用“层面”。像上面那位记者的提问,如果把“上升周期”改为“增长阶段”可能更为贴切。因为周期是反复运动的过程,仅仅是一个上升怎么能构成周期?

搞新闻的都知道,记者提问的水平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综合素质。如果采访出了问题,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一位新闻界老同志曾经分析过新闻写作失败的原因,他说:“一是记者对自己所肩负的任务、自己所写的稿子,态度上不够负责;二是采访上没有做艰苦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当然有的错误和记者缺乏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新闻知识也很有关系。”目前,有些记者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口诛笔伐,而自己的工作却也是轻飘虚张。问题就出在于缺乏责任感、不愿意沉下去调研、没有认真学习思考。抓住一点问题就急于炒作,听到只言片语、不求甚解就敢写“透视中国某某行业”之类的话题,侈谈“中国某某问题路在何方”、“世界经济走势如何如何”。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传媒业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记者这项工作也会越来越难做。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江泽民同志曾经寄语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深刻指明了记者努力的方向。新一轮传媒业的竞争表面看起来是众多记者争抢一个新闻线索,但深层次的则是记者编辑作风、眼界、知识、智慧的竞争。如果只是说一些大话、空话,那么今天被“难倒”的是经济学家,明天就连我们的读者也要被“难倒”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