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水果业的问题与出路

2003-04-07 来源:光明日报 凯丽 我有话说

有人说,中国的水果业是徒有其表的世界第一。因为除了产量领先世界外,我国的水果业再没有其它的优势,竞争力相当薄弱。以至于近年来当大量国外进口水果高价入市的同时,国内却出现了“卖果难”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有待提升。据了解,我国水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量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0%左右,大多数产品都存在“一流水果三流包装”的现状,就连采后的冷藏保鲜、贮藏运输等方面也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产品未及在市面上竞争就先掉价的非正常“死亡”。

其次,经营零散,亟待整合。我国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国内果园多为个体经营,种植销售零散分布,投入少、规模小,加之果农的科技素质低,规范化管理和集约经营层次较低。

再次,缺乏主导品牌,国际竞争力差。在中国的水果产品市场上,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能够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中国水果产品品牌,整体的果业产业化尚停留在量化出口或是价格竞争阶段,使得中国果类产品的内部价格竞争日趋恶性循环。

最后,标准不一,缺乏引导性。中国的水果产品出口,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于国际标准的检验与监管,缺乏主动权与控制权限,直接影响了我国水果出口过程中的竞争能力与市场价格优势。

2003年3月18日,在首届中国果蔬行业研讨会上,专家们以聚和国际果蔬商贸交易中心的发展模式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我国果业的现状,就我国果业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关键所在。

第一,要保证水果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包括种植、保鲜、物流及加工等多方面。目前我国果业过于追求面积、产量和注重四大果品发展,忽略了在水果种植端进行最为合理的品种改良与配置合理化。

第二,要建立一套具备自由、公正、高品质、优资信及具备强大资金保障体系的果类产品交易与流通基地系统,并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有效的中国水果标准推行实施,让中国的水果产品与国际化标准相符合,直接促进中国水果在世界水果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川聚和国际企业,正是在符合这一市场现状的基础上而诞生的。以互联网、服务分支网络、资信保障体系与整合物流模式,将现有的各类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购销点、零散销售商进行一体化的整合运作,使其得以产业价值最大化,在成本、速度及服务质量上与国际接轨,为中国果业产业的国际化,提供扎实的基础设施。

在聚和国际的交易平台中,采取了金融、保险及法律的三重保障体系,为自由公正化交易提供全面的支持保证。此外,此平台还采取以互联网络互动,以服务网络直接帮助的双重网络体系,让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与果业资讯直接进入农民与生产团体的手中,以最为直接与快速的运作方式,使中国的农业信息发展得到最为有效的提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