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必胜 人类必胜

2003-05-16 来源:光明日报 创意策划 本报科技部 资讯选摘 董山峰 我有话说


一周国内科技

▲香港大学科学家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刊物《柳叶刀》上的一篇报告说,非典病毒一方面杀死肺叶细胞,另一方面则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致使机体损害更加严重。

▲受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邀请,发明“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抵达北京,同我国专家就“非典”疫苗的研究和疗法进行交流,共同探索“非典”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生物治疗等问题,并确定双方合作重点。

▲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并自行实验完成的一种检测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非典”病毒的方法在京通过专家鉴定,这项技术是国际首创。

▲东南大学吴健雄实验室的SARS病毒课题研究获得重大进展,他们最新研制的“空气中SARS病毒快速富集装置”,可高效地对空气中的病毒颗粒进行收集。

▲为更灵敏、全面地检测SARS病毒,作为国家863生物领域病毒基因载体研发基地的本元正阳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全球率先研制出第一张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并开发出一整套检测系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联合攻关课题组,对上海首例临床确诊为传染性非典患者的咽试子标本经多种细胞培养,终于分离出冠状病毒样颗粒。

▲抗击“非典”的科技攻关工作在我国全面展开。目前已启动科研攻关项目85项,落实攻关经费1.08亿元。

▲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工程学院研制的“热像式智能红外测温仪”通过专家鉴定。这套系统能精确、迅速实现人体温度测量、温度显示、高温跟踪和高温告警,漏警率几乎为零。

▲最近在香港进行的研究发现,早期使用大剂量的三氮唑核和类固醇的治疗“非典”方案可稍作调整。在第一阶段,病人获处方抗病毒药物如三氮唑核和另一种名为Kaletra的药物,根据实验显示,这种抗病毒药物有助于抑制冠状病毒的增长。病情进入第二阶段时,从第8天至21天才施用类固醇,以减低免疫系统的反应和降低对肺部造成的损伤。而抗病毒药物应在14天后停止使用。

▲上海第一批10个具有抗非典病毒活性的化合物,最近已送到国家药物筛选中心进行细胞水平筛选。

▲一种既能避免测体温时交叉感染、又能与其他临床医疗器械合成工作的智能化数字式“额式体温仪”,日前在上海研制成功。

▲吉林大学研制的一次性正压通气呼吸隔离系统通过鉴定,该系统对于目前抗SARS医务人员防护的完善和预防疾病的扩散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种对“非典”病毒具有隔离和消毒作用的隐形防护手套于近日研制成功。这种隐形手套又称皮肤隔离膜,是一种含有消毒剂的高分子液体,涂抹在手上后留下一层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屏障隔离膜,类似于乳胶型手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目前我国“非典”科研已在病原学、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相当进展。在病原学方面,以详实的科学依据,排除了禽流感以及其他疾病。我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国之一,参与并确定了冠状病毒是“非典”的主要致病原以及基因序列的测定。在实验室诊断方面,病原体确定之后,我国科学家迅速投入了临床诊断和早期检测试剂的研制。目前已经药监局批准试用特定的酶联免疫诊断试剂,可在发病症状出现10天后做出诊断。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我国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现已总结出一系列临床救治指导性方案。

一周国外科技

▲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从事艾滋病毒研究的著名华裔学者何大一发现,冠状病毒与爱滋病的表面蛋白十分相似,若采取抑制病毒细胞入侵人体正常细胞的方法,即可避免细胞被感染,正在研究的抗病毒抑制剂已在实验室取得良好的结果,日后会在动物及人体作试验。

▲一些专家提出,冠状病毒虽会出现变异,但其主体部分不会改变,而且这种病毒若变异过频和过大,其自身也将无法生存,他们对“非典”疫苗的开发表示乐观。

▲旅美华人科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助理教授许田参与领导的D2OL网格计算项目,最近将“非典”病毒列为运算目标之一,希望能集大量个人电脑之力形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加速进行抗“非典”药物的筛选。希望参与这个项目的个人电脑用户,只需到“WWW.D2OL.COM”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软件即可。

▲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机构的专家指出,引发非典型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不仅生存力超出原先估计,也不像人们原先设想的那样短时间内若干次变异就逐渐减弱致命性,因此这种病毒的危害需要更全面评估。早先科学家曾预计,随着非典病毒传染次数增加,它会发生变异导致传染能力和杀伤力削弱。

▲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专门召开政府会议,除决定采取紧急检疫和控制措施外,也责成科研机构尽快研究非典诊断、治疗方法和疫苗。目前,俄西伯利亚“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加紧研制非典疫苗。俄官员透露,俄罗斯有足够的科研实力从事非典研究。

▲美国传染病医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对控制“非典”病毒感染能起到一定效果。科学家们说,究竟多大剂量的贝塔干扰素可能对人类“非典”患者有效,患者能否承受,现在都不清楚。实验还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够破坏“非典”病毒复制所需的一种酶发挥作用,从而部分阻止病毒感染。

▲俄罗斯在莫斯科各机场、火车站装配可在距离人体几十米远的地方测量体温的装置,以检查可能出现的“非典”疑似病人。这种装置可向50米的距离内发射红外线,以此探测人体温度升高情况。

▲美国不少药厂、研究所已加入到“非典”疫苗的研究队伍中。4月初,美国卫生部曾召集美国20多家药厂、研究所到华盛顿开会,希望它们对研究“非典”疫苗和药品给予更多关注。美国有名的大药厂默克公司已启动了“非典”疫苗的研究项目,另外一家大药厂法国安万特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也已经加入到“非典”疫苗的研制大军中。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所或大学里的实验室也对“非典”疫苗的研制工作兴趣浓厚。目前美国有大约10个实验室擅长对冠状病毒的研究,每个实验室都有数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

▲科学家们目前对“非典”病毒的致病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但研究显示,“非典”患者的免疫系统会经历一段异常活跃期,身体的防御系统会攻击病毒,结果造成肺部炎症,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病毒专家劳克林由此提出,抑制免疫系统,也许不失为治疗“非典”的一种合理选择。

▲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说,“非典”病毒可以在人体外的普通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在人类排泄物中存活长达4天。研究结果表明,“非典”病毒可以在室温情况下在一个塑料表面存活至少24小时,在低温环境中可以存活更长时间。新数据表明,仅仅通过接触一张被污染的桌子或者门把手就可能发生传染。科学家们发现,该病毒在人类排泄物中可以存活6个小时,但是在人类腹泻排泄物中可存活4天。他们还发现,该病毒在36.9摄氏度(98.6华氏度)时就会死亡,但是在零摄氏度(32华氏度)时可以无限期存活。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得到关于这种病毒存活时间的硬数据。(文中照片均据新华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