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引进、消化到“IT立国”

2003-05-28 来源:光明日报 朱庆华 我有话说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产业,并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引擎。一方面与通讯、电子、软件等相关的信息产业自身不断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信息产业还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考察日本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对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来说不无启迪。

政策法规先行

日本信息产业主要是在政府倾斜性产业政策,加之多种经济手段的扶植下才得以迅速发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更加意识到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的发展。

1992年日本重新制定的《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中,将信息、电子、软件、半导体、新材料等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1995年2月日本政府发表了《推进高度信息通信社会的基本方针》,指出日本要把1995年作为“信息通信基础建设元年”;1996年制定“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开发基本计划”;1998年8月公布《信息通信政策大纲》,提出了“发展数字化技术,重建经济”的目标;2001年1月日本提出了“电子日本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集合政府与民间力量,迅速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在5年内将日本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

此外,通过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价格、贸易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赋予日本信息产业发展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极大的动力。

日本发展信息产业的许多政策措施,绝大部分都是有法律依据和前提的。日本在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著名的有:《振兴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法》(1957.6)、《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法》(1970.5)、《振兴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1971.4)、《振兴特定机械信息产业临时措施法》(1978.7)、《电气通信事业法》(1984.12、1997.6月分别修订)、《信息处理促进法》(1985.5)、《NTT法》及《KDD法》(1997.6修订)、《信息技术基本法》(2000.11)、《电子签名法》(2001.4)等。几乎所有的政策的制定最终都落实到了法律上。

政府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这是日本信息产业管理的一大特点。具体措施如信贷、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等手段的运用、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官产学联合攻关等。这种作用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确实行之有效。

2000年7月日本内阁决定设立旨在全面推进日本IT革命的“IT战略本部”,本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本部成员几乎包括了所有内阁成员。其宗旨是综合推进以全体国民能够享受IT革命带来的利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立国”为目标的各种措施。

以计算机产业为例,日本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刚进入试制阶段时,就给予了计算机硬件制造业极大的关注,并在通产省设立电子工业课,对硬件制造业进行归口管理,一方面加强政府与它的联系,另一方面便于给予硬件制造业以财政和税金及补助金等方面的优惠,使计算机硬件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

为促进技术产业化,日本还成立了许多半官方中介机构,如日本信息处理开发协会(JIPDEC)、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IPA)等,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研究成果,资助民间企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这些半官方的中介结构,沟通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起到了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以民间为主导的研发机制

日本的研究开发活动主体主要有大型企业、国家研究机构、大学及其他组织,国家研究机构及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而企业的研究机构则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研究。

在实际研发活动中,日本采取了“官学民协作”或“产学协作”的官民并举的组织形式。由于日本各产业90%以上的先进技术都掌握在民间企业手中,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民间企业型的研究开发占绝对优势。

日本信息技术领域的重量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1999年,日本最大的5家电子类综合厂商NEC、日立、东芝、富士通和三菱电工的营业收入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5%,出口额占日本总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它们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1976年-1979年,日本通产省牵头组成由NEC、东芝、富土通、日立、三菱电机参与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技术研究会”,合作开发目标指向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半导体产量终于超过美国。

引进、消化、赶超的模式

战后日本以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建立和加强了本国的科技体系。其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战略方针是:利用国际先进科技成就,注意消化、改进、提高,以建立本国先进的技术体系。技术引进后,日本十分重视对这些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经过改进创新的技术又进入国际市场。

通过技术引进,日本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立了从大型机到小型机的完整生产体系。

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后盾

日本的生产率是以制造业为中心增长的,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率获得了较大提高。在世人眼中,日本产品以性能稳定、质量上乘著称,这与日本强大的设备制造业有关。制造业一直被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发达程度连美国也自叹不如。

泡沫经济的崩溃从来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日本制造业,尤其是IT制造业的实力。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市场占有率方面,日本仅次于美国。随着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日本正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制造技术,专门负责研究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技术上的途径,开发出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新型制造技术,缩短设计和试制程序的时间,减少设计中的误差以降低制造成本,从而促进信息时代高级制造技术的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在计算机设备的制造上,日本已经完成了赶超美国的目标。日本电子工业审议会在总结“超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开发计划”取得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植,日本的计算机企业是不可能战胜IBM的。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