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贝聿铭佳作奉献柏林

2003-06-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我有话说

图为贝聿铭(左二)在向德历史博物馆有关部门负责人等介绍设计思路。(刘言供图)


柏林历史博物馆新馆日前举行了开馆典礼,该馆的设计师、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不顾86岁高龄亲自前来柏林,出席了开馆典礼。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是贝聿铭先生在德国的首件作品,因此引起了德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兴趣。联邦交通部长施托尔佩、文化部长魏斯、柏林市长沃维莱特和德国前总理科尔与贝聿铭先生共同踏着红地毯率先进入新落成的柏林历史博物馆新馆。

柏林的历史博物馆坐落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柏林博物馆岛上,这个岛集中了德国博物馆的精华,如展现古埃及历史的佩加蒙博物馆、汇集了世界美术大师作品的国家绘画陈列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岛位于前东柏林地段,当时由于经济困难,岛上各大博物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德国历史博物馆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兵器库。169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为兵器库奠基,1730年才全部完工。从1731年到1876年普鲁士王国一直把它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器械库,1952年原东德政府将其改作为历史博物馆。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岛上的所有建筑进行重新维修。修葺并扩建德国历史博物馆是德国政府多年来的夙愿,1996年6月26日联邦议会预算委员会一致通过了扩建柏林历史博物馆的决定。时任总理科尔力排众议,“主观”地决定扩建工程由贝聿铭设计。这个决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批评科尔不经过任何招标程序,就一人拍板而定,这严重违反了国家关于公共设施建设招标规定,有人甚至把科尔告到了议会监督委员会。但当1997年1月17日贝聿铭将设计草案拿到德国后,受到有关人士的一致好评,批评科尔的声音也慢慢销声匿迹。1998年8月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面积仅3000平方米的扩建工程耗资达5400万欧元。

贝聿铭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新馆以他惯用的几何图形为建筑语言:立方体,棱镜和塔型体现在整个新建筑中。新馆是个三角型建筑,乳白色石料砌成的两侧山墙呈现出锐利的线条,另一侧是玻璃与钢结构围成的圆弧。建筑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玻璃螺旋状的楼梯间。参观者随着低缓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透过玻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博物馆岛上众多名胜古迹建筑的全景。在这个岛上有近10座德国古典派建筑大师的杰作,而由贝聿铭设计的这座如此现代风格的建筑与这些古老建筑毗邻,竟能使人感到新老建筑遥相呼应,浑然一体。3000平方米面积的博物馆在柏林来说只能算作一个小型博物馆,但通过贝聿铭的设计,各个展厅充满了光亮,使人没有狭小的感觉。贝聿铭曾经讲过,“我要让人们一看到我设计的博物馆就感到兴奋,吸引他们到博物馆来,并长久地停留在这里”。贝先生的话在柏林得到了印证,从上周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典礼的同时,介绍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的图片和模型展也在该馆开幕。展览选择了8件分布在三个大洲的建筑作品,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巴黎卢浮宫进口处的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术馆和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等。每一个作品都反映出贝聿铭在建筑中人与自然的设计思想。

但是贝聿铭的作品并非一开始就被人所认可。他当年把玻璃金字塔建到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时,就有人大喊,这是在破坏法国的文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傲慢的法国人被折服了,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作品。波士顿的三合一教堂是这个城市最精美的古建筑,贝聿铭在它旁边设计建筑了一座60层的摩天楼。大楼简单得惊人,通体玻璃幕墙,透明得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地有些居民认为,这座现代大楼与三合一教堂极不协调,一张状纸告到美国最高法院。但最后老百姓还是接受了这个庞然大物,因为他们发现,大楼如同一面镜子,把三合一教堂映在其中,人们一下可以看到两个精美古建筑。香港中行大厦也有同样命运。这座315米高的大厦是菱形的,迷信风水的香港人硬说大厦像个三棱刀,是不祥之物,周围的居民都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几年过去后人们发现,这幢大厦蕴含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并给香港带来繁荣。

贝聿铭1917年出生在中国广东,1934年前往美国学习。他以独到的现代主义建筑艺术和非凡的个人魅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1983年,他荣获了建筑业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在德国首都柏林拥有一座现代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建筑是许多专业人士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从此柏林人的心中也多了一份骄傲,柏林也将像巴黎和华盛顿那样,拥有一座贝聿铭的建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