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程教育改革从何入手

2003-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如何认识工程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冯厚植

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阶段,不能混同于科学教育,也不应是狭窄的技术教育。

首先,工程的产物都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线的多因素综合结果,它包括很强的科学技术成份,但不仅是科学技术。大如三峡工程,不仅是水坝的设计,还要考虑工程成本、经济效益、生态影响、环境污染、移民动迁、地质灾害以及国防防务等等诸多因素;小至家用电池,不仅是如何生成电力,还要顾及成本、耐用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污染。由此可见,工程教育应是一种综合教育,应重视培养综合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看不出太大的差异。经济、管理、艺术、环境等知识知之甚少,政治思想与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的养成脱离。重分析,轻综合,这不利于工程师的培养。

其次,工程的核心是设计,所谓设计实质上就是多因素综合过程。通过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环环相扣的设计作业,使学生将所学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融汇贯通,发挥自组织的作用,会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在分析基础上综合的思维方法,也会使学习变得更生动活泼。而现在的工程教育,习惯于将专业这个整体分解为零碎的,但又各自成体系的部分,却不致力于如何组装,不审视研究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有课程中也有诸如课程设计这样的环节,但将设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课程中,课程群中,课程群与课程群中均插入设计环节,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工程结果是创造崭新的人工产物,即现实中还没有的人工产物。这需要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这种精神和才能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还应体现在不断进取,不怕失败等精神品质上,体现在关注社会需求,发现新的社会需求上。同时,现代工程都不是仅靠个人能实现的,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一个工程师来说,无论创新能力、需求分析能力,还是社会活动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恰恰是今天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它不仅是显性课程如何精心组织的问题,还应特别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首先实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营造一个促使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向上,锻炼意志,促进合作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工程教育要重视应用性人才培养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马陆亭

目前工程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关键职能有弱化的倾向:一些知名工科大学开始放弃其工程师培养目标而转向建设综合研究型大学,一些原行业部门学校在其管理体制调整后优势学科受到冲击。

2002年,笔者所参加的专题组选择教育部直属20所知名大学进行调查,以大学内学院为基本单位了解学科间生均经费支出的比例关系。有些数据出乎意料,工科的生均教学费用支出竟低于理科和文科。这里除了有工科规模大、效益高和国家对重点大学理科、文科类专业资助力度大的因素外,是否还有工科类专业实践经费的过度压缩现象?

1999年,国家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正式启动“985工程项目以加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也加大了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举措上被忽略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应有的环境和支持,高等教育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满足制造业大国所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应用性人才培养绝对是工程教育要高高举起的旗帜,工程教育应成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领军兵团。

我认为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及高等学校的分类可以按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维按“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框架构建,关键是安于定位、办出水平;另一维按“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关键是导向明确、办出特色。二者可以交叉和包容,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要包含一些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专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再往下也包含中等职业学校等。例如德国在历史上有大学和工业大学,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员,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又发展起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专业学院。这类学校为应用性高等学校,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为职业实践做准备。高等专业学院的英文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在我国过去常常被叫作高等专科学校。其实,它除了不能培养博士外,能和普通大学一样颁发Diplom和Magister文凭,而这两种文凭他们认为相当于硕士。由于它适应了当时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一开始就发展得很快,并得到各方的认可,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的分支。

如果将“创新比喻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只有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身体力行而非坐而论道,国家的发展才能长治久安,产品才会有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地说,良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当是实行学术性人才培养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两大系统并行交叉发展的制度。

积极全面推进继续工程教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王孙禺

继续工程教育是“工程师的教育,是培训而不是学历、学位教育。继续工程教育的效益很高,因为参加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技术的发展和自身的提高,目的在于推动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继续工程教育不应把目标对准授予学位和颁发文凭。

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发展继续工程教育,把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许多国家已经把继续工程教育作为终生学习战略的一部分,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摩托罗拉公司、英特尔公司、IBM公司等大公司投入大量资源,系统地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知识大学、“社会大学、“企业大学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开放式的“e-继续工程教育正在许多国家兴起,通过“e化(电子学习e-leaning和电子培训e-training),树立现代企业开放式培训资源管理的观念,广泛吸收、利用和开发企业内外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由此,目前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可以推进的工作有:①争取国家立法。在全国人大以法律形式规范继续教育,使之与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四足鼎立。在这方面以法国为例,法国议会在若干年以前就已通过继续教育法,规定每个企业必须对其全体员工每年分别以若干日的培训,以保持企业与时代同步前进。而员工则有责任必须参加为其举办的培训;②建立领导小组。鉴于继续教育涉及到许多部门,如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总工会和许多工业部门,应考虑在国务院下成立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工作、分头负责;③强调专业培训。对于各行各业有共性的教育内容,如计算机网络、外语等可作为全国性的培训项目,由国家统一部门统一抓。对于各行各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需要的专业内容,只能由各部门去分别推动。充分发挥e-继续工程教育的特点,扩大教育收益面;5加大经费投入。原则上是谁受益,谁出钱。可以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参加培训的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鼓励单位、个人和社会力量向继续工程教育投资,开拓继续教育市场;⑤发挥高校优势。高等院校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具有人才、科研、设施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对工程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贡献。同时通过大学与企业的结合,改变院校工程教育与工业企业技术需求“两张皮的现象;⑥社会共同参与。应发动企事业部门、高等学校、研究部门与科协的各种协会大力合作,通过“产、学、研三结合的方式持续抓下去。在这方面德国工程师的做法很有效,值得参考。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各种专业学会到工程院校均应积极领导和参与继续教育,以使国家、行业、企业全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提升工业竞争力,把加强继续工程教育作为我国完成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