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2003-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朱伟光 我有话说

7月的哈尔滨夏日炎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王仲仁教授等人主持的低速增压风洞工程,正在中国航空气动研究院的工地上紧锣密鼓地进行。“985”工程实施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航天、国防通用学科为依托,积极探索科技工作体制改革,先后承担了30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学科融合和凝练特色,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哈工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走出了一条具有哈工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体制改革搭建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认识到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从实质上来说,‘985工程’实施前在学校出现的一些教学、科研混编的研究所,在体制上并没有根本改变,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并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体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在承接国家或国防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上也难以适应。”

针对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特点,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98年开始,不断推出新的改革举措,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2000年开始,哈工大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了基础研究与跨学科交叉研究基金,用于扶持和加强从事基础性研究的项目,培育新的科技创新点。今年5月,学校又出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利基金暂行办法》,以资助和奖励科技工作者申请专利,在各院(系)建立起技术创新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专利工作。同时,对发表高水平论文、专利及各种学术活动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进一步活跃校内学术氛围。哈工大还陆续出台了《关于设立哈工大基础性研究基金、跨学科交叉性研究基金的决定》、《关于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优惠措施的决定》等加强基础性研究的7项措施和办法,编写了《SCI投稿指南》和《EI投稿指南》。这些措施对学校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01年起,哈工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逐年增长,SCI论文稳步增长,2002年达到307篇,EI论文2001年全国高校第四名,2002年上升为第三名。

2002年,哈工大计划拨出3000-4000万元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大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基金的的目的是“围绕国家目标,面向国防和国民经济战场,瞄准科技前沿,超前快速反应,重视基地建设,激励创新意识,谋化重大战役”。最近几年,哈工大在材料、能源、信息等领域共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项,项目总经费8895万元。哈工大在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领域牵头承担了“特种材料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微型航天器新概念、新机理研究”两个项目,还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以这些重大项目的攻关和应用为依托,哈工大的基础研究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年初,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一步深化改革,把管理人、财、物的权力下放到各个学院,彻底实行办学重心下移、理顺管理体制。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下,二级学院只能被动地落实上级精神,没有自主办学的权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头忙下头闲的弊端,哈尔滨工业大学果断决定:解开绳索,充分放权。让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谋划自己的发展,解决自己的问题,各职能管理部门对学院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学校实行宏观控制、目标管理,通过政策杠杆调整发展方向、挖掘办学潜力,使各个层面责、权、利分明,激发了各基层科研单位的创造性,提高了学校的宏观调空能力。

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接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荣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聘任。即将在原哈尔滨动物园竣工的哈工大科学技术研究院,瞄准科学前沿,围绕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搭建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开放式、国际化、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为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学校将选择高水平、高起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及研究机构进入科学技术研究院,面向国内外吸引高水平人才,做好顶层设计,努力把科学技术研究院建成科学研究的支撑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

注重特色凝练科技创新方向

哈工大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必须根据国家需求和学校自身优势与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航天、国防和承担尖端重大工程项目历来是哈工大所长,于是哈工大确定了理工为主、理工管文法相结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研究型、开放式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发挥航天、国防特色,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了4个带头领域,20个重点学科和一批支撑学科,同时建起8个国防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了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凝练成立足航天、国防通用的科技创新方向。

从“六五”开始,哈工大承担并完成了一批载人航天重大工程项目,确立了哈工大在航天科技领域的优势,包括超大型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仿真实验OUT型闭式转台、飞船的数据管理容错计算机、飞船返回舱变形控制技术、飞船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其中超大型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是载人航天器地面实验的重要设备。经过协同攻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大型薄壁容器制造及安装、焊接变形控制、内表面抛光、现场精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并一次调试成功,多次用于“神舟号”飞船实验,为飞船的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九五”以来,哈工大还在小卫星、雷达、卫星有效载荷等高精尖科技研究和重大国防工程项目攻关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同时,哈工大在数传通信指挥设备、VXI自动化测试设备、惯导仿真非标测试设备、弹用光学元件、新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型号研制配套任务,并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这些工作填补了我国武器装备研制所需关键设备的空白,为我国在武器系统研制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精度做出了贡献。国防科技研究也带动了民用研究的发展,哈工大在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洁净燃烧技术以及先进材料技术等项目中也获得重大突破。2002年,哈工大承担国防科研经费居于全国高校第一位,成果数量与水平名列前茅。

哈工大在长期为国防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科研基地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九五”以来,哈工大先后建成金属精密热加工、可调谐激光及特种环境复合材料三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并正在加紧建设深空探测国防重点实验室;完成多项对俄罗斯、乌克兰技术引进项目;同时建成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大改善了哈工大的科研基础条件和科研设施,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研基地保障。

高新成果直接注入高新产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认为,高校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用校内较为成熟的“小‘产学研’”推动社会“大‘产学研’”的发展。为使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及时得到转化和产业化,哈尔滨工业大学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把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紧密结合,形成了学校科研与产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强了国际和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的合作与交流。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建立起大庆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系列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推进高新技术直接孵化为高新产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直接为企业服务。同时,利用哈工大深圳国际高新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国际上尤其是俄罗斯、日本、美国的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和消化,进一步拓宽了产学研结合的视野,瞄准国际高新技术前沿,缩小与国外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

机器人系列项目是哈工大直接参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范例。20世纪80年代初,哈工大率先开始机器人的研究,先后开发出多种工业机器人,尤其是码垛包装机器人,从立项开始就以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运作,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码垛包装生产线。以此为基础,哈工大组建了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以股份化运作的市场机制,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国内市场的60%以上,产品应用在大庆石化、齐鲁石化、天津石化等十几家石化企业。2001年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450万元,博实公司现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中远工控是哈工大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又一高新企业。为提高我国电站锅炉自动控制水平和运行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哈工大过程控制研究所反复攻关,采用模糊控制等现代控制技术,成功地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站锅炉DCS控制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哈尔滨、大连、齐鲁石化、仪征化纤等地的十多个电厂的几十台机组上得到广泛应用,年增经济效益近亿元。而过程控制研究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于1998年成立了中远工控有限公司,每年经济效益以超过100%以上的速度递增。

变频调速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走进实用化的一项高新技术,在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庆超教授带领课题组针对石化行业大型生产线复杂系统进行攻关,率先在齐鲁石化成功地改造其腈纶生产线,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之后,又在大庆石化化肥及腈纶五条生产线上成功地进行了改造,其指标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先进水平,腈纶纺丝合格率达到99.6%以上,年增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为此该项目获得了“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和“经济振兴奖”。

哈工大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探索方面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接近40%。1999年科技产业产值达9.52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三;2000年哈工大科技产值16.1亿元,仅次于清华、北大,排名全国高校第三位;2001年哈工大科技产值已达20.1亿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