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切为了学生

2003-08-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邓芳芳 周静 我有话说

在江苏高校里,南京理工大学是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工科院校,不仅工程硕士培养规模居全国第三,50%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更是令同类高校刮目相看。南理工建校短短50年,缘何从一所普通的军事工程学院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

人才:提升内涵的根本

在一些高校花大力气搞扩建的时候,南理工提出“跨越不仅是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和内涵的提升。”要提升内涵,说到底,靠的是人。为了吸收更多的优秀生源,南理工放下名牌的“身架”,在江苏高校中率先提出“有条件招收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规定对第二志愿报考南理工、成绩超过所在省本一线80分以上的考生一律可以招收。近两年一大批冲刺北大、清华未能如愿的考生进入南理工学习,使得进校新生的高分比例达到了50%。这些二志愿高分考生进校后成为学校“培优班”的主力军和院、系里学生的领头羊。

“得英才而教之”,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引进人才上,南理工“舍得投资”。除了对引进对象实行各项优惠鼓励措施外,还要对那些帮助学校引进人才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重奖。此举一出,前来面试和试讲的各路英才激增。几年下来,该校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到7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5.5%。“九五”期间,全校1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15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或部级教学成果奖。

培优:因材施教的体现

本着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南京理工大学就在部分优势学科开设了“强化班”。1999年经过改革,扩大“强化班”覆盖学科范围,并正式更名为“培优班”。“培优班”以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为目的,在进行大众教育的同时,突出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

南理工的“培优班”有两大特点:一是“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地培养尖端人才;二是本科生也能有自己的导师,这一点是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具体做法是:每年在新生中选拔出一批尖子生作为“培优班”学员,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前两年着重于“宽专业、厚基础”: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强化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计算机基础操作应用的能力。鼓励学生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打破常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专业单一、视野狭隘的局限。后两年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兴趣、能力为主,借助导师的指导,多动手、多实践。“培优班”的学生不但有自己的导师,而且每年都有一次重新选择导师的机会;他们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可享受研究生待遇,这些“特权”是让一般的本科生非常羡慕的。另外,他们还有跨专业、跨系选课以及辅修双学位、选修、免修、免听、间听部分课程等很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今年,“培优班”第一批学员已经毕业。这60多名首批毕业生中,44人被免试直升研究生,进入北大、清华等全国一流学府继续深造。

实践:创新教育的源泉

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中,对理工科而言,培养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领导在1998年酝酿设立“开放性实验课程”,经过3年实践,投资4000万的“开放性实验课堂”初具规模。本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将78个实验项目向全校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实验项目或自拟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自主实验,学生可以自己来确定实验原理和方法,选择配套的相关仪器,并自主操作器械实验。

一位2001级的学生告诉记者,“以往实验课是他最讨厌上的课,很机械。但现在完全不同了,觉得自己成了课堂上的主角,自己可以事先设计感兴趣的实验课题。”

开放性实验指导老师都是各院系自行选聘的,由责任心强、知识储备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高、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

“有想法,动手能力强。”当问及南理工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时,许多用人单位表示了肯定。一位教务处老师告诉我们∶“今年大四实习刚刚结束,学校就已经收到了许多用人单位的感谢信,并提出“希望能接收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工作。”截至今年,南理工已经连续7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