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德育工作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世纪谈
2003-09-18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马抗美 我有话说

在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学校因学生而存在,育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然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还是把学生当作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这是由德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所构成。它既包括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这几个方面从总体上说,都是与学生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人的灵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深入细致的引导,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努力。这些引导和努力,必须紧紧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第二,这是由人才成长的规律所决定的。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复杂多样,却不外乎两大类,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也就是内在的、自身的因素和外在的、环境的因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工作的质量,当然与学校和有关老师们分不开,但是更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以及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态度紧密相联。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才能真正发生作用。德育工作是把社会需要人才,学生渴望成才,学校促进成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有利于成才的环境,使外在的有利因素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动力,使德育工作的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第三,这是由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所决定的。在高等教育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这就出现了学生本身差异性的扩大。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成就取向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人的志趣、爱好、性格等更是千差万别。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学生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又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和选择,但又感到无助和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正是学生最需要的。然而,这种教育必须是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成才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使学生感到德育工作是自己成才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而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并努力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品格和意志。落实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的政治功能绝对不能淡化。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等。还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兴趣、性格、意志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懂得成才的规律,从而为自己确定切实可行的成才目标,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

第二,在德育工作中,以实现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为己任。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展开。要特别注意转变老师作为教育者高高在上的观念,树立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在平等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新风气。

第三,德育工作要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在我们以前的德育工作中,并不缺少一般性的宣传、教育和活动。当然,这些宣传、教育活动也能够形成一定的氛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仅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在一般性教育和活动中,还要有个性化教育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活动。我们应当给学生开出一张可供学生选择的德育工作菜单,使不同的学生群体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与活动方式。我们要提倡更多地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咨询和沟通。同时,在我们这个菜单的引导下,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都能够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

第四,德育工作中要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机制。当代大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思维敏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他们也还存在着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有时有片面性,情感容易起伏等弱点。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主流,缺点和不足都是成长中的问题。德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做什么,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思考为什么,怎样做。从而锻炼出在复杂情况下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设定自己的成才目标,这样就会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