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千里访生态

2003-10-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文斌 我有话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近1/6。然而,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却只占全区总面积的4.2%,其余的广大地区均为山地、戈壁和沙漠所盘踞。新疆远离海洋,干旱少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山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绿洲生态系统相互失调,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协。治理新疆的生态,必须从保水、防沙和治穷三个方面着手,而这三个方面无一不与森林紧密相联。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指出,在新疆,没有森林就没有各族人民的生存条件,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新疆采访,北起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南至昆仑山麓的和田与喀什地区,行程数千公里,无处不感受到森林对于新疆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疆:生态保水是关键

新疆境内有570条河流,85%以上都发源于山区天然林带,年径流量为840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水体总量接近两条黄河的水量,在全国排名第12位;年人均水量为6500立方米,在全国排名第4,看来并不算缺水地区。但若按单位土地面积所占有的水量来计算,排名却降到了全国的第29位,加上雨水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因而水成了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北疆的阿尔泰山天然林占了全疆天然林的47.3%,发源于林区的河流有56条,林区所涵养的水源是北疆各族人民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保证农牧业稳产丰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里,水和森林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得十分明显。山的南坡一般都没有树木或树木稀疏,而北坡则森林茂密,树木葱茏。问其原因,才知道南坡因光照时间长、蒸发量大而缺水,使树木失去了生存条件。因此,保水必须保树,保树必须保水。要保护好阿尔泰山这个天然水源,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保护好这里的天然林,恢复原生植被。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1998年国家将包括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在内的阿尔泰山林业局列为全国15个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使这里开始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为了保护好喀纳斯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管理局已采取多项有力措施来恢复原生植被,一是利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10亿元,将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撤离到30公里外的贾登峪,实行景区与生活区的彻底分离;二是投资360多万元,完成了也麦盖提夏牧场35公里的牧道改造,使30万头牲畜绕过保护区顺利转场;三是投资980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使排放水达到一级标准。

南疆:防治风沙任务紧迫

没有到过南疆,你就很难深切理解风沙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我们到达和田,正是秋高气爽的9月,不料仍然遇上了扬沙天气。空气中弥漫着沙尘,浑沌一片,能见度极低,太阳就像月亮似的挂在天空,汽车要开着车灯才能行驶。

和田位于昆仑山以北,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属典型的内陆荒漠干旱区。这里每年的降尘天数高达260多天,最高月降尘量达每平方公里600多吨。因此有民谣说:“和田人民苦,每天吃半斤土,白天没吃够,晚上还要补。”

更为可怕的是,在季风的影响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流动沙丘不断向外扩张,对沙漠外缘的绿洲形成包围、分割、吞没之势。近40年间,和田就有30.67万亩耕地被流沙吞噬。策勒县策勒乡的一个大队,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就被前移5公里的沙漠吞没了2300亩农田,10多户居民被迫搬迁。

为了保护绿洲生态,在1978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时,国家便将和田、喀什等南疆地区列入重点工程区。经过25年建设,绿洲内的生态环境和90%以上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沙进人退的局面并未根本扭转。为此,国家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把新疆地区防止土地沙化也列入工程项目之中。

在南疆,另一项防治风沙的伟大工程就是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塔里木河流域历史上形成的以胡杨林为主的天然植被,构成了一条数十公里宽、近千公里长的绿色屏障,对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移动和扩散、保护绿洲和维护荒漠生态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塔里木河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致使大片胡杨林衰败枯死,胡杨林面积已由50年代的580.5万亩下降到90年代的152.25万亩。近些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设立了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在4年内先后5次从博斯腾湖向塔河输水,已使胡杨林恢复到了300万亩。

全疆:治穷致富谋可持续发展

在新疆的采访过程中,人们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保证生态建设能够持续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新疆以护林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如何保证这些成果能够“稳得住,不反弹”,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对退耕还林、生态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都有一系列优惠政策,群众把这些政策称之为“天上掉馅饼”。但“馅饼”不能永远掉下去,一旦没有了天上掉下的“馅饼”,我们能自己制出“馅饼”来吗?我们还会回到过去破坏生态的老路上去吗?

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决不是杞人忧天。新疆属于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在全国排名为第26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南疆,在全自治区的27个贫困县中,南疆便占了21个。因此,有关人士指出,治穷致富与生态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奇台县主管林业工作的副县长潘建平所提出的“生态经济”的概念很有道理。他的依据是,生态林并不意味着就是没有经济效益的林地,通过林草间作或林药间作,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比如在生态林红柳、梭梭的根部接种肉苁蓉,其经济收入就十分可观。于田县在红柳上接种的管花肉苁蓉,已在国内外打出了相当的名气,每亩林地的收入在2000至4000元之间。

另一条路子就是发展林果业。新疆的水果名声显赫,巴州、阿克苏地区的香梨、红枣,喀什、和田地区的核桃、石榴等都是极具发展优势的果品,只要沿着果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的路子走,农民的增收和林业的发展就可以兼得。

第三,建设速生丰产林和原料林基地也是一条致富的路子。新疆计划在2010年之前建设年产250万吨纸浆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原料林与之配套。不仅可以成片发展原料林基地,农民一家一户也都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速生树种以增收。

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可以相互促进,这正是生态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