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玻璃:偶然事件改变世界面貌

2003-11-20 来源:光明日报 (英)艾伦·麦克法兰 我有话说

《玻璃的世界》&nbsp(英)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著&nbsp管可译商务印书馆


编者按:近代意义的科学为什么是在西欧,而不是首先在中国产生发展起来,这个李约瑟难题吸引了无数科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的思考。近年来,不少西方学者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例如,在美国学者戴维·S.兰德斯看来,水车、机械钟、眼镜等具体工具的应用,是中世纪以后西方领跑东方的基本原因(见其著作《国富国穷》,2001年新华出版社曾引进出版)。同样,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不列颠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先生在其著作《玻璃的世界》中,论证了玻璃这一不起眼的东西是如何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走向,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那些看似偶然促成的事物在进入了知识—产品—财富—知识这一循环体系中,将引发怎样的惊人变化,而正是这些变化的总和,使人类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下文浓缩了艾伦教授日前在京为该书中文版出版而做相关演讲的精彩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

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出现在13到17世纪之间的西欧。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解释发生了量的激增,所以我们将那个时期命名为“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但是,如果我们要问:为什么变革发生在西欧,而不是在中国或者伊斯兰各国,我们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我们也并不十分明了为什么变革在那个时刻发生,以及究竟为什么会发生。

主要的困难似乎在于我们的方法论。我们不愿采纳目的论的解释,但是如果当时人们不曾考虑策划或目的,又是什么样的一组条件能够导致如此重大的偶然事件呢?在诉诸物质的原因、特别是世界某一地区的经济或生态学根源的时候,我们感到不满足;同样,我们也不会满足于在智力或文化方面寻求原因,而简单地将其解释为一种更高级的理性、更丰饶的文化起了作用。

格里·马丁和我尝试开发一种新方法,来克服上述的一些困难,并为老问题提供新的洞见。

纵观历史,我们常发现,往往基于实验方法,人们对自然世界某一面貌的理论性理解和可信知识会发生激增。新知识会导致重要的改革创新;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更高理解植入一些新的或者改良的具象产品中。如果这些产品有实用价值,被人们需求,而且比较容易生产,通常就会大量地传播开来。于是这些物品改变了生活环境,还很可能回馈,引起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它们的回馈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产生财富,财富可以使人们进一步努力提高当代知识;要么通过提供更优良的工具来完善认知。

我们的书描写了这种循环模式的一个案例和它的结果。书中叙述了欧亚大陆是如何普遍地生产玻璃珠、玻璃砝码、玻璃玩具和玻璃首饰的。

玻璃的一种用途是制作器皿、花瓶等容器。这种用途严格地局限于欧亚大陆的西端,印度、中国和日本很少把玻璃用作器皿。而西方在器皿方面的开发使试管、曲颈瓶和量杯得以产生。

玻璃的另一用途来自于镀银后的反射性能。同样,印度、中国和日本也不研发玻璃镜。然而,在光学发展和美术透视画法的认知方面,玻璃镜乃是关键的角色。

玻璃的最后一项重要用途是制造透镜和棱镜,尤其是制成眼镜,用于纠正人类视力。虽然欧亚大陆各国可能都认识了玻璃的光折射和放大性能,但是仅仅西欧,才从大约13世纪开始真正将透镜的制造付诸实行。这正好吻合光学和数学的中世纪发展时期;而光学和数学馈入知识的所有分科,包括建筑和绘画。眼镜亦只是在西欧,约1280年以后,才开始研发。

玻璃的发展分殊,主要产生于偶然,与主观意向、计划安排和个人心理关系不大。不过这些偶然事件却将西欧各国社会推上了知识的三角循环。改良的玻璃馈入更加精确的知识,知识反过来又用以使玻璃更臻完善,如此循环往复。不妨说,从罗杰·培根到牛顿,从乔托到伦勃朗,人类为增长知识而从事的伟大试验,全都可以看作这个循环引发的一组副现象。

玻璃并没有强制知识去惊人地深化,只是提供了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真空管、曲颈瓶等新仪器,使得知识有了深化的可能。在更深的层面上,不妨说玻璃不折不扣地打开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使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而且使西方文明在解释经验的时候,从听觉方式转换到了视觉方式。在书的附录里,我们随意抽样,检阅了20个改变世界的著名试验。其中15个没有玻璃试管是不可能进行的。换言之,由于玻璃生产在伊斯兰国家的崩溃和在印度、日本及中国的衰微,这些国家不可能发生西方所发生的那种知识革命。

没有玻璃仪器,下述学科不可能存在:生物组织学、病理学、原生动物学、细菌学和分子化学。而天文学、更广义的生物学科、物理学、矿物学、工程学、古生物学、火山学和地质学也会面貌迥异。没有透明的玻璃,就没有蒸汽机、内燃机、电、照相机和电视机。没有透明的玻璃,自巴斯德和科赫以来,我们不可能看见细菌,也就无从了解作为医学革命焦点的传染病。我们也无法论证太阳系的结构,无法测量恒星视差,无法证明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猜想。没有玻璃,我们无法了解细胞分裂(以及细胞本身),无法认知遗传学细节,当然也不可能发现DNA。没有眼镜,西方的大多数人年逾五旬便不能阅读这篇文章。

玻璃是一个庞大的、不可预知的偶然事物,同时它在知识的三角循环上又遵循一个可预测的运动轨迹:可信知识一经深化,将使玻璃产品的创新和大量生产成为可能。这就不仅预报了我们的现代世界,而且预报了为着更新一代的可信知识打下的物质基础。虽然玻璃在知识的三角循环上进行的运动曾局限于一个地域,它却是如此强大有力,最终造就了我们当今生活的这个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