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大科技园“孵金蛋”

入园企业150余家 出园企业12家
2003-11-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徐有智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从1988年东北大学率先创建东大科学园以来的10多年间,大学科技园建设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44个,依托高等学校124所。另据统计,截至2002年10月底,国家大学科技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累计达到297亿元;园区已进驻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200多家,入驻企业550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860项,吸引留学回国创业人员1334人,创造了约10万个就业岗位。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大学科技园特别报道》栏目,集中报道大学科技园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运行仅3年多一点时间的浙江大学科技园,迄今为止,仅杭州核心区入园企业157余家,注册资金达7.5亿元人民币,在孵企业140家,其中初步认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97家,2002年入园企业产值达5.5亿元人民币,利税6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已有12家企业出园,走向社会。

浙江大学科技园1999年被国家批准为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之一,2001年被国家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我国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浙大科技园由核心区和若干分园组成。浙大科技园核心区由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位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紧邻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规划建设用地1700亩。核心区创业孵化用地300亩由浙江大学直接运作,规划建设孵化用房30万平方米,投资10亿元人民币,已有97家高技术孵化企业入驻运行。

根据一园多点和开放的建设原则,浙大科技园分别在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和江西南昌市建立了分园,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把这些分园建成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源和辐射基地。

作为浙江大学科技园市场化运作的平台,由学校出资6000万元建立的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发展,总资产已增加到1.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增扩到1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创建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平台

浙江大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出了“蒲公英工程计划”,创建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未来企业家俱乐部”,鼓励学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及学生(主要指研究生)到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同时学校还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全面开放。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调动了教师和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目前已有一批教师在科技园专职或兼职创办高技术企业,转化高技术成果。迄今新创办的高技术公司已达157家,到位注册资金7.5亿多元人民币,专兼职创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浙大25位留学归国人员在科技园创办了高技术孵化企业。该校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和省部重点研发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参股创办了15家以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的高技术企业。150余家企业中在孵企业140余家已被初步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有107家。正在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10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134项,已获专利85项,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100项。其中数字电视核心芯片、数字背投电视光学引擎二个项目取得了国家计委2000万元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入园企业2002年实现产值5.5亿元,利税6000万元。

同时,12家高技术企业已毕业出园,浙大一批高技术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在我国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化辐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浙大中控、浙大图灵、杭州国芯、杭州科特光电、浙大数码纺织和浙大生物医药等一批高技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走向社会,有的已成为浙大海纳、浙大网新等一批上市公司的核心企业。

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浙江大学科技园运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吸引民营资本。浙江大学科技园与民营企业浙江南都控股集团联合组建了浙江大学科技园建设有限公司,全面启动科技园核心区的基本建设,公司注册1亿元人民币。他们以此为模式推动了各分园的建设发展。同时,浙大科技园吸收浙江民营资本的介入,极大地增强了科技园的风险投融资能力,目前,民间资本与浙大科技成果结合在科技园创办了一大批科技企业,注入资金达到4亿多元,占到入园企业注册资金的67%。同时,科技园还积极引进民间资本,组建二家风险投资公司,注册资本近8000万元人民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