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西部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3-12-05 来源:光明日报 李亚华(作者为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湖北省赤壁市市委书记) 我有话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强国必定是制造大国、制造强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拥有巨大市场、丰富廉价劳动力、稳定的经济政治环境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摊登陆的一个重要市场。中西部地区水、电、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齐全,物产富饶。经过多年建设,大多数省区市在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优势,一些省区市还形成了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比较优势行业。尤其是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流动等多方面向中西部倾斜,退耕还林、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一批大型项目的启动,为中西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中西部地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认识到位、政策落实、措施得力,制造业发展有着无限的生机。

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抓住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中西部先进制造业经济圈和制造业优势产业区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竞争优势。从普遍意义上讲,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庞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潜在的国内市场十分广阔。二是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三是本土市场优势无法替代。四是后发优势。除此以外,中西部各省市区还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具备比较扎实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其次是要立足实际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重点。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明确重点,有取有舍,不能齐头并进,更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行业内过度竞争。区域发展布局必须体现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原则,地域布局要培育差异优势,使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根据中西部目前实际,制造业发展布局应该以省市区为单位、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现有资源和产业基地为依托、以经济协作区为纽带,同时又要破除传统的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体制,推进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现已形成雏形的若干地区,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其发展成为在国际上知名,且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并通过这些集中地带动全国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网络化的区域产业结构。各省区下辖的市县也可以考虑抓紧制定自己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和合理布局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级重点制造业基地及特色工业园区、工业专业区、经济开发区,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和“板块经济”。

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要素,建立制造业“走出去”的促进体系和服务体系,营造海内外生产要素“走进来”的经济“洼地”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经济态势分析》一文中指出,民营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走势。目前,中西部地区国有工业产值、国有企业数量占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总数的比重较高。我国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1999年全国为29.20%,东部地区为13.46%,西部地区仍为48.22%。为此,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民营化进程,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制造业发展的机制优势。加快制造业产业重组,解决制造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低、小、散”现象,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市场主体优先,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各级、各部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要把维护市场主体的权益、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真正摆在第一位,主动为企业优化环境、搞好服务、排忧解难,必须简政放权,审批事项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审批环节可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可收可不收的费用一律不予收取。尤其是要把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走出“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圈。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力度,用法律教育人、引导人、规范人、提高人,增强全民守法意识,形成全民守法的风气,为制造业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道德环境建设,提高国民素质。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创造一种以诚相待、重诺守信的社会氛围,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保证作用。

以信息化带动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促进中西部制造业与世界先进制造产业链对接,努力实现制造业经营国际化、产品国际化的目标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培养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都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二是要实施品牌战略。结合我们的实际,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可以走“贴牌生产——自创品牌”的发展思路。通过先为国外名牌企业贴牌生产,积累资金,积累知识,扩大影响,提高水平,把企业的实力做大,把技术水平做上来,把工人的素质做上来,把产品质量做上来,把国际形象做上来,使中国经济逐步实业化、实体化,最终完全实现自己创造品牌的目标(钟朋荣《格兰仕给中国制造业的启示》)。三是不拘泥于“民族产业”的局限,促进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经济将成为普遍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成为潮流。我们应该欢迎和鼓励本民族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土地上发展,让他们共同支撑起制造基地的大厦。在利用外资的政策层面上,应鼓励以全球生产布局为主的跨国公司投资,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调拨进入欧美日市场,带动中国产品出口。参与制造业全球一体化竞争既要有胆量、有气魄,也要善于审时度势,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和立足点。目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以价值链重构为主题的“大洗牌”,中国制造企业融入超级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在不能成为某一产业“链主”的情况下,可以先从适合自身实际的环节做起,甚至可以先从价值链末端做起,“先做小、做精、做专”,这是现实的选择。制造业与国际接轨的方式有多种,对中西部大多数地方和企业来讲,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不仅可以带来资金,带来项目、设备、产品、市场、管理、技术、移民、观念、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招商引资嫁接重组,可以使中西部制造业直接融入世界制造业体系,实现与高平台的对接。我们应该把招商引资当作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一票否决工程”,利用我们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我们的制造成本优势和市场潜力,去换取与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对接,使我们的制造业真正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以转变观念为保证,构建先进的精神文化,增强发展制造业的驱动力

目前,中西部发展制造业最大的思想和文化观念障碍就是缺乏一种充当市场主体的“创业冲动”。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想往财政供养的机构跑,而不是像江浙等发达地区群众人人都想当老板;不少地方乱收费,而不是像江浙等地人人都想当纳税人;一些地方的机关干部只想吃安稳饭、吃政策饭,怕竞争、怕风险,没有勇气走出机关去做市场经济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断言,如果中西部地区有朝一日也和江浙一样,平均每27个人中就有一名个体业主,那么,中西部一些省份就会比浙江发展得更快、更好。浙江之所以经济发展速度快,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经济发展思路和观念和一些地方不一样,浙江传统文化中的开放、创新的基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浙江制造业发展壮大最原始的也是最根本的动力之一。因此,中西部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必须创建先进的文化支撑,学习借鉴和发展浙江文化中的先进因素,激发各地本土文化重现历史的光彩,使之成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是要积极倡导浙江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自强精神,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调节,鼓励群众闯天下、走市场,求生存、图发展,形成“千家万户办企业,千辛万苦搞经营,千山万水闯市场,千方百计创新业”的经济格局,使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真正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